第176章 發展
- 太師!
- 墨元圭
- 1690字
- 2025-03-25 23:58:57
隨著和平協議的簽訂,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久違的安寧之中。新軍凱旋而歸,百姓們夾道歡迎,歡呼聲響徹京城的大街小巷。薛懷文騎著高頭大馬,身披戰甲,英姿颯爽地走在隊伍前列,接受著眾人的敬仰與贊譽。然而,在這榮耀的背后,薛懷文心中卻清楚,戰爭雖已結束,但國家的軍事建設和發展才剛剛起步。
戰后的日子里,薛懷文并沒有因被封為大將軍而松懈。他深知,軍隊的強大不能僅僅依靠一次戰爭的勝利,更需要長期的訓練與改進。于是,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軍隊的整頓與改革之中。首先,他對新軍的訓練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制定了更為嚴格且科學的訓練計劃。除了常規的體能和武藝訓練,他還增加了火器戰術配合訓練以及針對不同戰場環境的模擬演練。
在京城,工部的火器研發工作也在持續推進。蘇文濤帶領著一眾工匠,并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停下探索的腳步。他們深知,火器的發展對于國家的安全和未來至關重要。此時,蘇文濤將目光投向了海外。他聽聞海外一些國家在火器制造方面也有著獨特的技術和經驗,于是向朝廷上書,請求派遣使者前往海外交流學習。柴峪認為這是一個提升國家火器水平的好機會,便批準了蘇文濤的請求。
經過精心籌備,一支由工部工匠和學者組成的使團踏上了前往海外的征程。他們歷經數月的海上顛簸,終于抵達了目的地。在與海外各國的交流中,使團成員們大開眼界。他們學習到了新型的火藥配方,這種配方不僅威力更大,而且穩定性更好;還了解到了更加先進的火器制造工藝,例如如何精準地鑄造火炮的炮管,以提高火炮的射程和精度。
與此同時,曾鞏等朝中大臣也開始關注國家的經濟恢復和民生問題。戰爭期間,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軍事領域,導致農業和手工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曾鞏向柴峪建議,減免百姓的賦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同時,對一些受到戰爭破壞的手工業作坊提供扶持,促進手工業的復興。柴峪采納了曾鞏的建議,并下令各地官員積極落實。
在邊境地區,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為了防止西夏再次進犯,薛懷文依然加強了邊境的防御建設。他組織士兵修建了更加堅固的城墻和堡壘,增設了瞭望塔,以便及時發現敵軍的動向。此外,他還在邊境地區開展屯田活動,讓士兵們在閑暇之余開墾土地,種植糧食。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決邊境駐軍的糧食供應問題,還能減輕國家的后勤負擔。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逐漸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農業生產蒸蒸日上,田野里一片豐收的景象;手工業也日益繁榮,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暢銷全國各地。火器制造業更是得到了飛速發展,工部在借鑒海外技術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了一批新型火器。其中,一種改良后的火炮,射程比之前提高了近三分之一,精度也有了顯著提升;還有一種便攜式的連發弩箭,操作簡便,威力巨大,成為了士兵們在戰場上的得力武器。
然而,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一些保守勢力開始對火器的發展表示擔憂。他們認為,火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會破壞傳統的社會秩序,導致民間私藏武器的現象增多,從而威脅到國家的安全。這些言論在朝中引起了一陣波瀾,部分大臣也開始附和。
面對這種情況,薛懷文和趙宏遠等人堅決予以反駁。薛懷文在朝堂上向眾人闡述道:“火器的發展是時代的趨勢,它不僅能夠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保衛我們的疆土和百姓,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國家的繁榮。至于民間私藏武器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來解決,而不能因噎廢食,阻礙火器的發展。”趙宏遠也表示贊同:“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出現一些問題,就放棄前進的步伐。只有不斷創新和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柴峪認真聽取了雙方的意見,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決定支持薛懷文和趙宏遠的觀點。他下令繼續加大對火器研發和制造的投入,同時責成刑部制定更加嚴格的武器管理法規,加強對民間武器的管控。
在解決了火器發展的爭議后,柴峪又將目光投向了國家的文化教育事業。他深知,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軍事和經濟上,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素質的人才。于是,他下令在全國范圍內興辦學校,選拔優秀的學者擔任教師,教授儒家經典、歷史、算術、天文等知識。此外,他還鼓勵各地學子積極參加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