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回來后的整改
- 重生歸來我靠祖傳編藝發家了
- 童雁
- 1539字
- 2025-08-25 08:00:00
從杭州回來后,工坊沒有立即開工。
柳青讓張磊買來一塊大白板,掛在工坊最顯眼的位置。
上面沒有寫鼓舞人心的口號,而是畫著一張詳細的柳藤椅異響事件流程圖:
從材料采購、處理、制作、北方測試、南方環境變化,一直到問題發生和解決。
“今天,咱們不干新活,就聊這個。”
柳青指著白板,語氣平靜卻堅定,
“這不是誰的錯,這是咱們工坊集體買來的教訓。現在,我們要把這教訓,變成咱們以后的規矩。”
她讓每個人發言,從自己的角度回憶可能疏漏的環節。
王嬸提到冬柳烤彎后可能回性不夠;
周明懷疑是不是某種膠用得不對;
張磊則反思系統里根本沒有環境適應性的記錄項。
爺爺最后開口,只說了兩句:“木頭是活的,會呼吸。”
“好手藝,得學會聽懂它的呼吸聲。”
會議結束后,分工立刻開始。
張磊和周明組成了技術標準組。
他們泡在網上和縣圖書館,查找木材材料學的基礎知識,又纏著爺爺詢問各種老經驗。
三天后,他們拿出了一份讓柳青都驚訝的《材料環境適應性測試草案》。
草案內容很專業。
首先是高濕測試,將完成的作品放入密閉空間,用加濕器連續噴灑12小時,模擬南方梅雨季。
然后是干冷測試。置于取暖器旁或室外嚴寒處,烘烤或者冷凍12小時,模擬北方冬季室內外溫差。
然后溫變循環。
在上述兩種環境中交替放置,加速測試材料穩定性。
張磊解釋,“雖然做不到專業實驗室那么精確,但至少能提前發現大部分潛在問題。”
王嬸則帶領女工們開始進行工藝流程標準化,王嬸自己是不知道這個名詞的。
她們將龜背紋、六角疊絲,水波紋等的編織過程,分解成一步步的可操作步驟,并明確標出哪個環節容易出什么問題。
這和質量管理理論差不多。
比如,第三個步驟,緯線穿壓后,需用手指觸摸確認無凸起;第七步驟,收口前,需檢查框架四角是否垂直。
她還制定了工位自檢制度。
每個做完自己工序的人,要簽個名字,下一道工序的人負責檢查上一道的質量。雖然麻煩了點,但大大減少了返工率。
最讓人叫絕的是爺爺的土法實驗室。
他在后院角落用舊木板、塑料布、一個舊加濕器、一個鐵皮炭盆和一臺破風扇,搭了個看起來頗為滑稽的測試箱。
所有準備用于“承物”系列的柳條、藤條,在處理前必須先在里面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成品完成后,也要抽檢放入測試箱里折磨一番。
爺爺像個老巫師一樣,每天觀察著箱內材料的變化,記錄下哪些批次的材料表現穩定,哪些批次被淘汰。
雖然方法土,但極其有效。好幾批看起來不錯的材料,就是在“折磨測試”中顯露出開裂或變形的隱患,被果斷棄用。
規矩立下的頭幾天,工坊的效率似乎變慢了。
填記錄、做測試、反復檢查……大家都有些束手束腳。
但一周后,效果顯現了。
流程變得順暢,因為問題在早期就被發現,反而節省了大量后期返工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心里都更有底了,那種對未知風險的焦慮感大大降低。
工坊的白板上,第一把椅子異響事件的流程圖被擦掉了,換上了一張新的清河工坊標準體系圖,雖然簡陋,卻是一個堅實的開始。
柳青看著這幅圖,知道他們賣出的不再只是一件工藝品,而是一套完整的、值得信賴的價值體系。
這第一道裂痕,最終沒有擴大成深淵,反而成了工坊走向真正專業化的基石。
柳青則繼續與程諾溝通售后服務的標準化。
程諾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立刻讓他的法務草擬了一份標準的服務協議模板。
柳青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更多人情味的細節。
最終確定的藏品級服務內容。
維修方面,非人為損壞的終身維護,終身免費維修。往返物流費需客戶承擔。
使用方面隨產品附贈一份詳細的保養手冊。這份手冊由柳青編寫,周明配圖。
藏品有專屬檔案,每件作品擁有獨立編號,其制作過程、匠人簽名、材料來源、測試記錄都將歸檔留存。
增值服務業務。定期發送保養提醒,并可預約工坊線上保養講座。
這些服務的成本被清晰核算出來,平攤到每一件“承物”系列的產品價格中。
于是這把椅子核算出一個讓工坊成員倒吸涼氣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