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做什么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 書筑命運卷:蘇秦的傳奇人生
- 掠海飛
- 3520字
- 2024-11-13 23:48:22
鬼谷子先生靜靜地坐在蒲團之上,微風輕輕拂過,帶起他幾縷銀白的胡須。他緩緩地抬起手,輕輕地捋了捋胡須,目光如同春日暖陽般慈愛,落在面前兩位畢恭畢敬的弟子身上。蘇秦與張儀宛如兩株挺拔的青松,身姿端正,神色虔誠,那眼中閃爍的求知之光,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鬼谷子先生看著他們,心中仿若有一泓清泉淌過,滿是歡喜。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聲音沉穩而溫和,緩緩開口道:“今日,咱們要一同踏入歷史的長河,去探究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子貢。他呀,可比你們早生了至少一百五十年呢。可以這么說,從他生于公元前 520年開始,一直到如今這悠悠二百年間,我們把世間所有有成就之人都羅列出來,仔仔細細地比較一番,無論是在學術造詣的高深程度上,還是在事業功績的輝煌層面,鮮有人能在子貢的光芒下脫穎而出,超越他所達到的高度。正因如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和你們說說子貢。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座蘊藏無盡寶藏的寶山,他的所作所為里,有著太多可供你們參考借鑒的奇珍異寶。若是你們能從子貢的經歷中有所領悟,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明燈,那么你們距離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便僅差最后那關鍵的一步了,這一步,雖看似咫尺,卻也需你們用心去跨越。”
蘇秦與張儀先是相視一眼,那一瞬間,眼神交匯間似有璀璨的火花閃過,仿佛是兩種思想在無聲地碰撞、交流。緊接著,二人便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鬼谷子先生,那目光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旅人望著清泉,滿是期待。他們的眼中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那虔誠的模樣,恰似虔誠的信徒在莊重的神殿中,仰望著至高無上的神祇,仿佛在等待著鬼谷子先生開啟那扇通往智慧寶庫的神秘大門,為他們揭示那未知而又充滿魅力的世界的奧秘。而鬼谷子先生呢,在緩緩訴說這些話語之時,也習慣性地留意著他們的反應,看著弟子們如饑似渴的神情,他心中暗喜:真是孺子可教啊,這兩個年輕人,就像未經雕琢卻潛力無限的美玉,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鬼谷子先生微微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子貢是衛國人,本名端沐賜。他與他的老師孔子之間,有著一段特殊的緣分,他比孔子小了三十一歲呢。”
“子貢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頭腦,聰慧靈活得如同山林間跳躍的小鹿。在家中,他時常與兄長們爭論,那稚嫩卻充滿靈氣的話語,常常在屋中回蕩。
有一次,他偶然間聽聞兩個哥哥私下里說,他倆必須聯手,否則在分家產這件復雜的事情上,根本對付不了他。
子貢聽聞后,只是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思忖:家中的財物我分毫都不想要,我要憑借自己的本事,讓你們瞧瞧,即便沒有這些身外之物,我也能在這世間活得瀟灑自在、衣食無憂。
子貢平常與同齡伙伴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像一只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話題從天上的星辰到地下的螻蟻,從遠方的國度到眼前的趣事,天南海北地高談闊論。時間久了,周圍的人都覺得他不過是個只會耍嘴皮子的人,除了能說會道,似乎并無其他真本事。
子貢知曉了大家對他的看法后,卻也不氣惱,只是默默地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機會。后來,他終于尋得機會,跟著商隊往來奔波了幾趟。在這過程中,他就像一只敏銳的雄鷹,心思細膩得能洞察秋毫,在那紛繁復雜的商業往來中,他發現原來做生意并非像常人想象的那般困難,其中有著獨特的門道和規律。子貢是個有悟性的人,他邊學邊做,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后來竟真的在生意場上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僅憑這一點,他便為自己的一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此再也未曾為衣食發愁,就像一艘有了堅固港灣的船只,無懼風雨。”
“子貢拜孔子為師的時候,已經是一位游歷過許多地方的智者了。他的足跡遍布四方,從衛國出發,到齊國、魯國等地,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身影。他情商極高,懂得與人相處之道,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就已經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深深打動了孔子。若是沒有這份獨特的吸引力,他又怎會與孔子有如此深入的交流呢?
甚至有一回,孔子在與弟子們談天論地之時,問子貢:‘你覺得你和顏回相比,誰更聰明?’子貢聽到這個問題,微微低下頭,沉思片刻后回答道:‘我怎敢與顏回相比呢?顏回師兄他聞一知十,就像那擁有神奇魔力的智者,能從一個簡單的信息中洞悉萬物。而我呢,聞一僅能知二,也就是說顏回師兄能舉一反十,而我只能舉一反三啊。’從他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對顏回的敬佩,以及對自己清晰的認知。”
“經過多次接觸,孔子顯然認可了子貢的弟子身份。在一次寧靜的午后,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影。子貢趁機詢問孔子:‘先生,您覺得我適合成為什么樣的人?’孔子看著他,眼中滿是慈愛,回答道:‘汝器也。’這個回答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孔子是想說子貢就像夏朝的瑚、殷商的璉、周朝的簠簋那樣,是個有著獨特價值、有用之人。在這里,如果你們飽讀詩書,對儒家經典有著深入的理解,便會知道孔子還說過‘君子不器’這樣的話語。那這是否意味著孔子認為子貢不是君子呢?其實并非如此。孔子的這一評價恰恰表明他是在鼓勵弟子,不要像普通的器具那樣,僅僅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是要打破局限,朝著多方面甚至全面地發展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深度、有廣度的人。”
“孔子了解子貢,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獵人熟悉山林中的每一條小路。而子貢對他的老師孔子的觀察也極為細致入微,如同那用放大鏡觀察珍寶的匠人。
曾有人好奇地問子貢:‘孔夫子的學問如此博大精深,就像那浩瀚無垠的大海,深不見底,廣無邊際,他老人家到底師從何人呢?’
子貢微笑著回答道:‘天下之道,莫過于文武之道,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這可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瑰寶啊!這治國之道并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傳,而是如同點點繁星般散落在人間的每一個角落。賢能之人,就像那善于尋寶的探險家,能認識并掌握其根本和主要方面;而那些不賢能之人,或許只能了解到它的細枝末節。但不管怎樣,文武之道無處不在,就像空氣一樣圍繞在我們身邊。我的老師孔子他老人家,何處不能學習呢?又何必要拘泥于某一位特定的老師呢?他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在這世間不斷吸收著知識的養分。’
又有一次,有人滿臉疑惑地問:‘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能知曉該國政事,這是他主動去打聽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知他的呢?’子貢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回答道:‘孔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品德而獲得學問、知識和見解等的。他就像那溫暖的太陽,用自己的品德之光吸引著知識的匯聚。孔子探求知識學問的方式,大概與常人不同吧,他不是刻意去追尋,而是在自身修養的提升中自然地領悟。’
表面上看這是在總結孔子求知的途徑,實際上是子貢從老師那里深刻領悟并掌握了求知之法,這就像是一顆神奇的種子,在子貢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受益一生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石。知識是什么?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鑰匙,是打開解決問題之門的關鍵所在。有了這把鑰匙,就如同擁有了魔法,天下所有問題在它面前都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一日,陽光灑滿庭院,子貢與孔子相對而坐,周圍一片寧靜祥和。子貢若有所思地問孔子:‘人若富裕了卻不驕傲,貧窮了卻不諂媚,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微微點頭,回答道:‘這很不錯。但還是比不上雖貧窮卻樂道、雖富裕卻好禮之人。’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它就像那高懸于天空的明月,美好卻遙遠。不能說這種狀態無法實現,只是在這紛繁復雜、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中,要實現起來難度頗大。因為整個社會之人大多都在追逐利益,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河流,向著財富的方向涌去,誰都明白自己擁有總比他人擁有更實惠,這種思想如同藤蔓一般,纏繞在人們的心中。”
“以上我所說的這些,只是介紹了子貢的背景、他所處的歷史年代、涉及的諸侯國以及他所秉持的信仰。他與你們二人的時代距離并不遙遠,就像兩座相鄰的山峰,雖各自獨立,卻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而我講述這些內容,是為了告訴你們如何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學習并無固定之所,它就像那自由的風,可以在任何地方吹拂;老師也無固定之人,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者,還是天真無邪的孩童,都可能成為我們的導師。所謂的大學問家,他們就像那在知識花園中自由采擷的蜜蜂,只是選擇自己所需的知識,并不在意獲取的手段和方法。若三歲孩童之言有理,可拜其為師;若八十歲老者之言無德無義,則應遠離,就像遠離那有毒的荊棘。”
“子貢一生波瀾壯闊,他曾做過一件驚心動魄的大事,這件事在這近兩百年間無人能及,就像夜空中最耀眼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留下了璀璨而深刻的痕跡。我告訴你們,我如今能有這般名氣,便是從他所做的這件事中獲得了深深的啟發。鬼谷子之名并非空穴來風,就妙在子貢所做的這件事上,很多事原本簡單明了,就像那清澈見底的溪流,只是在歲月的流傳過程中,被人們以訛傳訛,就像那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了石子,泛起了層層扭曲的漣漪,讓真相變得模糊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