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個普通孩子一樣,學習、考試、等待,像個普通孩子一樣期待考試成績,并為之歡呼雀躍或是暗自神傷。僅僅在小半年前,蘇晝就是如此做的。
他的父母開朗而又開明,小有資產,同樣對孩子保持著樂觀的期待。考好了就帶去游樂園,考差了也不要緊,耳提面命幾句,隨后回歸平常的生活。
一道吃過早飯,父親開著車,載上母子倆,在晨間的擁堵中罵罵咧咧幾句,又談論工作、學業。那樣平常的生活,早已一去不復返。
回憶有時很遠有時很近,像一道幻影,也像是不怎么好喝的蛋湯,既不甜蜜,也不苦澀。他們在蘇晝的腦海中輕輕地揮手。
所以,繼續考試,繼續學業,對蘇晝而言有著另一層意味。他想要延續那對平凡夫妻對他最后的期待。
成為一個好學生。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蘇晝沒有再思考別的問題,只是一如過去十幾年一樣,沉浸在課本中,沉浸在題目里。
他現在變了很多,掃過一遍課文,就背下來七七八八,多讀幾次題目,答案自然而然地在心底展開。曾經學不好的政治、老做錯的數學題,都已經變得輕而易舉,只有偶爾出現范圍外的知識點,才能讓他暫時駐足。
每到這個時候,他會短暫地失神,陷入對自己正在做什么事情的疑惑中,然后繼續投入。
他將自己從黑暗騎士、金獎獲得者、詩人等身份中抽出,暫時地完全變成了一位學生,只有回到家里,兩個小姑娘的歡聲笑語才能將他喚醒。
周久跟祁祈的關系進展很快,同住一個屋檐下,要么變成仇人,要么親密無間,這很容易理解。祁祈的性格本就不壞,只是非常需要別人主動接觸,才能敞開心扉。這項技能,周久早已在蘇晝手上學會。
也許對祁祈來說,蘇晝是將她拖出泥潭的拯救者,可對于蘇晝本人而言,她又何嘗不是呢?
——
祁祈將一把傘遞給蘇晝。他站在門邊穿鞋。
“天氣預報說,今天可能要下雨,你走路小心點。”
祁祈背著一只手,用疊好的傘戳了戳蘇晝的胸口。
“哦,我看不見得。今天……”蘇晝眺望窗外,天空陰沉沉的,烏云壓得很低,似乎隨時都會凝結出雨滴和冰晶。
這幾天天氣稍有回暖,冷暖流交匯,天氣反而更加無常。
“今天,應該是個大晴天。”
蘇晝揮揮手,將背包甩在身后,快步離開家。等他繞過兩圈樓梯,走出單元門口,猛烈的陽光擊打在地面上。天空從正中央破開一道口子,迅速展開,向下滲透出金黃的血液。
寒流激蕩,云層流轉,如同奔騰的馬車向海面駛去。
他回過頭,果不其然在陽臺上看見了佇立著的祁祈。他又揮揮手,小跑著往學校去了。
今天,是八省聯考的日子。
蘇晝分到了本校,不過其他熟悉的朋友都沒有在白江高中考試,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也樂得清閑,站在考場外的陽臺邊,閉目養神。
“…嘿,兄弟,你是哪個學校的?”
一個頭頂尖尖的男生靠在蘇晝身邊,小聲跟蘇晝說道。蘇晝睜開眼,看這男生賊眉鼠眼的,每走過一個路人,就很快地掃一眼,隨后若無其事地望天。
“……我十一中的。”蘇晝沒穿校服,就隨便編了個學校的名字。
聯合考場,總是魚龍混雜。邊海市的好學校不少,相對應的,壞學校也很多。像是祁祈所在的那樣的學校,實際上算得上中等了。
照往年來說,更下一級別的學校根本不會納入到八省聯考的范圍內,但今年不同。因此,學校還特意要求學生們清空課桌,統一將課本放在體育館或者自己帶回家,免得考完回來發現東西被別人掃蕩一空了。
“哈!你也是十一中的?我怎么沒見過你?”尖尖男生喜笑顏開,“怎么樣,對考試有信心嗎?”
“就,還行吧,反正是小考。”
“小考?你怎么想的?”男生的語氣似乎有些恨鐵不成鋼,“我看你是完全都不懂哦!人家八省聯考,考得好的人直接都能被上邊學校錄取了,這可不是小考!”
“可那跟我們有什么關系?”蘇晝有些不以為意。
撇開他不是十一中的學生不談,單說聯考本身,也絕不是考得好就能被錄取的。保送名額不可能只參考這一次的成績,頂多成為他優秀的又一個力證。
“哼哼,成敗在此一舉,怎么可能就這么輕易放過。”尖尖男生語氣咬得很重,他瞥了一眼蘇晝,“兄弟,別怪我沒提醒你,多在年級群里找找,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他做完謎語人,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聽這話,該不會是有什么成體系的作弊組織在暗中攢了起來吧?這搞得跟個NPC一樣,靠近就能觸發對話,還給蘇晝分享核聚變技術。
蘇晝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也沒有渠道去證明這件事情。反正跟他沒什么關系。
至于說會不會真有作弊的人獲得好名次,蘇晝也完全不在意。如果靠抄就能抄到前百的名次,那聯考也不用辦了。抄了還不被發現,某種程度上也是人才。
很快,考試鈴聲響起,安檢入場,下發試卷與答題卡,第一堂語文,正式開始。
蘇晝迅速掃過整張試卷,才翻到第二頁,就有些忍俊不禁。
第二篇閱讀理解選擇的材料,赫然是《賣火柴的小女孩》。
出卷人沒想過我還在讀高三嗎?他有點納悶,但很快平復下來。
有一說一,他本人其實不完全算是這個故事的原創作者。他只是從系統那兒獲得了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起了故事。
盡管他當然會比其他所有人理解這篇故事更深,但也不代表他就有這個能力在這幾道題下拿滿分。
這其實也是蘇晝現在面臨的一個困境。他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寶庫,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那些資源化為己用,內化成自己思維的結晶,更偏向于重組和挪用。
于成名夠用,于成為更好的自己,還遠遠不夠。
學會更好的寫作,迫在眉睫。
他轉了轉筆,投入到題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