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詩(附詞·聯語)》:滿懷思念與憧憬的北漂青年
- 情性之詠: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詩文
- 唐浩明
- 1362字
- 2024-11-04 14:57:04
道光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曾氏中舉。這年秋天,他來到北京,參加隔年春天的禮部正科會試。遺憾的是,曾氏未考中。道光十六年為恩科會試,這是一個好機會,出于金錢與時間的雙重考慮,道光十五年,曾氏選擇留在京師,寓居長郡會館,讀書、溫習功課,業余則游覽京師名勝,以待來科再試。這年十二月,在寒冷而寂寞的古都,曾氏寫了十首滿腹感慨的七律。
第一首。說的是一年來每天都在思念家鄉。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那個時代,只能把思念之情寄托在虛擬的魚雁傳書上。“為報南來新雁到,故鄉消息在云間”,是這首詩的佳句。
第二首。寫的是高嵋山下的故居,以柏樹、桃花、紅豆、浣紗作為載體,承載著濃烈的鄉情。
第三首。寫的是詩人急不可耐的如箭歸心。
第四首。回味去年赴京時的滿腔豪邁。“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天下無不可為的年少輕狂心態,在這兩句詩中得到很好的表現。
第五首。“蜉蝣身世知何極,胡蝶夢魂又一場。”轉眼間,一年時光就這樣過去了。韶華易逝,這是所有珍惜生命的青年永恒的苦惱。
第六首。前途茫茫,現實無奈:“腳底紅塵即九州。”
第七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功名的獲得太不容易了,至于人生理想的實現,那更是遙遙無期:“匣里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第八首。在京師懷念舊時友人。“青燈偏照故人書”,寫的是眼前實景,卻詩意馥郁。這就是好詩。讀來明白如話,細品余音裊裊。看似妙手偶得,背后可能拈斷數根須。
第九首。渴望朝廷施恩,明年高中。詩人沒有料到的是,會試再次告罷。
第十首。寫的是京師年節之氣氛。龍媒,即駿馬,曾氏可以雇馬代步,觀看北京城的迎新文藝表演,可見曾氏在京中的生活尚不十分困窘。
一個滿懷對家鄉的思念、對下科會試強烈期待的湖湘北漂青年的形象,生動地活躍在這十首詩中。
歲暮雜感十首
芒鞋鎮日踏春還,殘臘將更卻等閑。三百六旬同逝水,四千余里說家山。緇塵已自沾京雒,羌笛何須怨玉關。為報南來新雁到,故鄉消息在云間。
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斗物華。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
莽莽寒山匝四圍,眼穿望不到庭闈。絮漂江浦無人管,草綠湖南有夢歸。鄉思怕聽殘漏轉,逸情欲逐亂云飛。敬從九烈神君訴,游子于今要換衣。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紛紛節候盡平常,西舍東家底事忙?十二萬年都小劫,七千余歲亦中殤。蜉蝣身世知何極,胡蝶夢魂又一場。少昊笑儂情太寡,故堆錦繡富春光。
韶華彈指總悠悠,我到人間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學海,更無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腳底紅塵即九州。自笑此身何處著,笙歌叢里合閑游。
為臧為否兩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萬事拼同駢拇視,浮生無奈繭絲多。頻年蹤跡隨波譎,大半光陰被墨磨。匣里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舊雨曾遺尺鯉魚,經年不報意何如?自從三益睽違久,學得五君世態疏。碧樹那知離別憾,青燈偏照故人書。殷勤護惜金爐鴨,香火因緣付與渠。
擬學坡公饋歲詩,花箋何處寄相思?陽和未老貂先敝,暖氣初回鳥竟知。游子情懷隨地遠,天家雨露及時施。小儒莫獻升平頌,幸傍龍樓睹上儀。
咚咚歲鼓走輕雷,竹馬兒童彩戲才。仙仗九重圍霧住,宮花一萬鎖煙開。迷離佳氣從空繞,不斷狂香拂面來。我比春風尤放蕩,長安日日騁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