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君子慎獨
- 良善之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1010字
- 2024-11-04 14:57:33
“君子慎獨”這句話,出于《禮記·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又見于《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即謹慎地對待無人知曉無人監督時的獨處行為。這是自修自律者的最高境界,所以圣賢只要求君子去做,而不要求小人去做。
道光二十一年,進京一年后的曾氏便拜理學家唐鑒為師,研習程朱理學。這種研習,不是做學問,而是切切實實地將程朱所主張的那一套在自己身上實現。程朱的那一套實際上是圣人境界,與凡人境界有極大的差距,要脫離凡人境界進入圣人境界是很難很難的,人的本性使然及定力的欠缺,使得曾氏常常在一邊研習一邊又不斷地犯常人之錯。于是曾氏借日記來天天檢查,天天反思,并將這種反思提到慎獨的高度。大約就在這段時期,曾氏作《君子慎獨論》,詳辨君子與小人獨處時的不同,說明慎獨的重要。梁氏所抄錄者,系出于此文。
此段有“屋漏”一詞,其詞義與今天不同,特為略作點說明。“屋漏”出于《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古人把居室內的西北角設置小帳的地方稱為屋漏,故而屋漏即私室的代稱。詩句的意思是說,即便在自己家里,也不做有愧于心的事。
原文
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彼小人者……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
譯文
獨處這一現象,君子與小人都會遇到。小人因為他獨處,于是產生一個非分念頭,累積非分念頭便生出放肆之心,如此欺騙人的事就出來了。君子因為他獨處,于是產生一個誠信的念頭,累積誠信念頭便生出謹慎之心,如此自我鞭策的功夫更周密。那些小人,面對著一件善事,慶幸別人沒有察覺,則為善不果決。面對著一件不善的事,慶幸別人或許不會看到,則避之不力。在一人獨處的時候,性情中的虛偽一面便出來了,這就是所謂欺。只有君子,擔心一件善事辦得不力,則冥冥之中品行墮落,一件不善事不離去,則唯恐不良之心雖小卻無停止之時。在自己的家中都覺得有上天在監督,一顆心堅如金石,身處唯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境地,應謹慎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