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絕地天通后天人殊途所謂天命也,代替稱紫薇天道以作教化。及至帝禹定國號為夏之后,自此神洲大陸的人族,便有了華夏之名。
經歷三次大洪水災禍之后,四海八荒,九洲國度都發生了巨變。很多部落氏族消失于歷史滾滾中,也給了很多新生帶來機遇。
在神洲之北面的北海洲,衍生蠻夷戎狄蠻族人。南蠻巫族衍生于南陀洲大地,其三苗部落愈漸強大。東蠻夷延生于東夷瀛洲,西戎象族生育于極西羌洲。而海外三洲,以及大荒邊界已然成為廢墟,遍地荒蕪人煙。
無窮的異獸妖魔,或驅或吸引此處,滋養橫行,此地界開始成為蠻荒絕地。導致九洲八荒開始隔絕,后世人族不能直接交流通行。
帝禹乃派巨人半神盤瓠氏·太章,自帝都禹城開始向著東方一直走,直到盡頭再回來,到西方盡頭。令盤瓠氏·豎亥也自禹城開始向著南極至北極盡頭,用步數丈量神洲大陸之廣闊和通行道路。
凡是有不適合人族居住之地,皆遷其民退守至華夏神洲。以聚集部落,小者為村、中者為邑,大者為城。
隨后召集眾臣祭祀五方大帝、昊天上帝,通告四海八荒召開涂山神會,會盟三界諸多神、獸、鬼、仙,九洲伯候。并效仿當初伏羲一畫開天、定分盤古大陸大九洲,軒轅黃帝畫地為界、分定神洲大陸中九洲。
而自再鑄九鼎,分定華夏大地其中小九州,以地理山地河川為界,日月星辰為指引。分別定名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又分派各族治水有功首領臣子擔任九洲大人,統攝總管一州之地。
時任執掌司法的為皋陶,乃顓頊第七子苗裔,孫女脩之子,亦為東夷時部落首領。早在帝舜時期,長期擔任掌管刑法執行官,以正直不二名天下九洲。司法下部,分設司典祭、掌管司時祭祀、大典,神獄祀掌管生殺刑法、牢獄。
有神獸獬豸治獄輔佐,獬豸原是獨角獸,虎頭身形漆黑如墨,周身散發淡淡紅光,可以斷天地生死福禍,知曉天下鬼神神通利弊,亦可上通九重天,下入幽冥界。
皋陶諫言依前朝孝法,帝禹知曉遂封大舜,中元赦罪地官地品清虛大帝。建清虛宮鑄神像,戴旒天冠、身著紅袍、手持玉虎。司掌人界罪惡因果,為中元普渡天下罪業。指引四方游魂入幽冥,焚香祭祀祖先,即后世傳承中元節。
帝禹繼任以來勵精圖治,改正歷法法度,招收能人異仕任用,三次征討三苗、鬼方,東夷各部落得勝。使得完全融入華夏,結束各部落聯盟,建立聯邦國家。然經歷多次征伐廝殺,帝禹漸漸心性又發生變化。
此前東夷涂山氏部落,納大禹入贅為女婿,涂山氏首領伯益乃皋陶之子,亦治水和平定叛亂大功。因皋陶年事已高,帝舜遂將其子定為帝禹后繼之人。
及至會稽神會之時,神祇仙人大多居住于天界或仙山。帝禹雖為人皇,而再難為天帝之號令。遂漸有憤于心性,生有私家天下之主意。
雖有風聲傳聞帝禹欲傳位于姒啟,而非以功德造化,氣運加身禪讓于德行兼備伯益。姒啟即夏后氏,大禹與涂山氏女嬌所生長子,雖血脈相通然,神具神力。而德行不足,未及伯益。
而神洲大地散落著零星剩余的半神,有太古巨人族防風氏、盤瓠氏,上古夸娥氏等聽聞后極力反對。此一干人等,乃自軒轅黃帝崛起時,就跟隨華胥族,平定九洲四海。皆為黃帝顓頊良臣愛將,對人族忠心日月可鑒、世人盡知。
于是有巨人防風氏和盤瓠氏從東海,洛水疾走至禹城。面見帝禹及眾臣乃俯身鑒曰,‘帝不可以私為天下,選賢舉功乃先神伏羲氏所定天道,以私執意而為,眾神難當,枉稱人皇天帝虛名,臣等望帝回心,勿讓神洲人神共憤’。
帝禹聞言則不悅,以巨人神力無窮,恐為禍蒼生之罪名。施展自身通天惻地之法,身形如山如柱,手持定海神針鐵萬丈碾壓而下。巨人防風氏猝不及防,隨后刮起滔天颶風,然風勢不堪抵抗一二。遂被神鐵鎮壓不得動彈,頓時血流如柱噴射千里,血紅慘烈之狀、天地為之驚恐。
誅殺巨人防風氏后,并使天馬分其尸身、橫貫九黎族郡縣地界,九黎族人皆膽寒心,悲嗆無言。后又對著諸臣款款而言,‘因昔日盤瓠氏丈量天地有功,故免其死,乃驅逐神洲地界,趕至海外大陽洲,如徇私引回者,見而諸位可力誅之’。眾臣皆寒蟬若驚,稱不敢違命。
涂山氏伯益、又名大費乃皋陶長子,身具異能驅使鳥獸妖神。伯益聽聞此事后、不為所動。只將治水之時所經歷,地理山川河流,草木鳥獸記錄下來,完善所著作曠世奇書《山海經》。
并告誡其子孫勿忘、為軒轅黃帝之后。啟時此乃天道玄黃,不得其皇。而所著《山海經》此前借與大禹觀閱,遂大禹既有殘本呈與帝舜之事。
及至帝禹晚年執權政,稱人皇已六十二載,人皇氣運差一年及滿七九之數,夏后氏的權勢已經蓋過了支持涂山氏。在帝禹的默許之下,讓其子夏啟,擊殺了其岳丈伯益,亦夏啟之外祖。等及涂山女知曉此事后,憤而歸其母部族,終年不與其父子相見。
皋陶亦問其事,乃大驚,恐難以言表,見帝禹復諫言,‘禹兒如此作風,前有誅殺防風氏為,不尊先神天命。后許夏啟弒殺其祖父,不顧血脈之情義。乃失人皇大義之舉,不可明察望加收斂’。
因皋陶自唐堯起,及至虞舜帝久為司法大神,部下神獸神威無窮,大禹又為其撫養。其言不可謂不重,禹遂及平和言‘陶父禹自罪,無顏堪位人皇,不久便引退’。
次年帝禹退其大位,由夏啟繼任。亦登泰山告宣會盟三界,因受帝禹寵熏,乃獨祭昊天,承帝嚳紫薇天道繼人皇氣運。建都安邑,號人皇帝啟。而夏啟的威望僅限于華夏神洲,而不足以號令九洲人神鬼仙。是謂號承天道不全繼人皇氣運殘缺。
而因祭祀之力產生天人交感,處于天界的五方大帝知曉其事后,對望帝嚳天皇便笑而不語,五帝此前均為人皇、后為五方大帝之青帝伏羲氏、白帝少昊、赤帝神農、黃帝軒轅、黑帝顓頊。
分別神力封存降下五道天書于世,于天機不泄漏。分傳于昆侖山脈、華夏大地、神洲南海,東海蓬萊、西牛鶴州。以通天之能鎖華夏人族,悠悠紫薇天道于后世。
天皇帝嚳亦知曉,驚而謂之‘此后華胥和夏昊密而難分,紫薇天道交相呼應,傳位而反為篡奪,不可謂不明’,可謂五帝之妙手高于昊天。
于人界同年春,皋陶年老、歷禹城逝世,壽一百一十六,葬六安。同年秋,大禹年歲九十載,巡狩會稽病薨,葬于洛城,傳位于長子啟。
身為夏朝首位,開創繼任者帝啟,亦得知前朝泰山祭祀、歷封神官,遂往泰山祭告天下。封皋陶為獄神,筑圣人廟建神像,頭戴獬豸冠,身著黑袍,手持笏板,主管三界刑罰司法之祖。
封大禹為下元水官人品洞天大帝,水官掌管地界陰冥,并封總水諸大神帝,掌管天地水生。建清華宮鑄神像,頭戴紫金冕,身著紫袍,持法典玉龜,為人界消災解除厄運,當日世稱下元節·消災日。
大禹雖亡,然本為昊天魂體之一天魂·胎光,有地魂神識牽引,保神魂無恙,受封神官乃重聚身形。飛走往天界,行至東勝神洲稍歇,然在東海石畔難忍不適。頓有精血噴濺,撒于巨石之上,滴滴滲入其中。
后在此處,施展神通開鑿出山洞石府,名號‘洞天福地’,以水瀑為簾門,日月星辰、四海蛟龍為伴。一年見東海波濤沖天,遂丟定海神針鐵于此鎮壓乾坤。
時有感當初治水所鎮壓,龜山底水猿無支祁,本為淮水水神,號水母大圣娘娘。而將其解救出來帶至花果山,并對其道‘汝本為水母娘娘,吾亦為天官水帝,乃天作之和’,水母娘娘便應允,與大禹神交化為一石。頓時光華暈暈陣陣、與東海石畔巨石,兩兩相融有生靈孕育。
而后為天魂·胎光所附生大禹,感悟人皇氣運獲滿,受天皇帝嚳所感應。欲接引飛身而入天界,二神合而為一。然卻被上、中元二官所召引,知曉天道輪轉因果,轉往幽冥清華宮歸位受封。
昊天之分魂本該再回其一,然受限天道轉劫未成。地魂神體帝嚳怒而無奈,乃獨自復稱昊天上帝。
而人界帝啟于鈞臺舉行宴會,命各部落首領赴會。欲展示人皇權威地位。然傳令得知有扈氏不服,稱啟‘不以賢德尊天下共主,乃無義、無德、無孝之舉’。夏啟大怒舉神兵十萬討伐之,次年大戰得勝,滅有扈氏,使得天下咸言。
而家天下的行為,使得人皇失去大義功德,從此再難執掌天道,氣運也從鴻運紫薇天道漸漸沒落,故不可擔稱天帝。而人皇之位在大禹,和夏啟繼任之后,漸漸的名存實亡,逐漸被天皇昊天慢慢替代。雖天皇仍為天帝,然紫薇天道最終歸到昊天上帝手中。
昊天以天皇執掌天道并不意滿、因知此時仍根基不穩,上有五方大帝壓制氣運、下有人妖鬼神不服。當時唐、虞、夏禹具以祖先神祇為天帝,夏大禹祖先為黃帝,故以祭黃帝為祭昊天天帝。
而夏啟另類傳位登帝,不尊其祖。雖不再為天帝,卻還有人皇余澤,仍掌管人皇封神之權。封神大權傳至軒轅黃帝時氣勢恢弘。當時黃帝部下,有五行正官為五行后神。輔助后天神祇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大將力牧、常先、大鴻等均為正官神祇獲封。
其余諸多正官佐使,或封天神地祇,或投到仙山成為身具仙法散修、仙人。世道謂人皇封神如封臣,獲封即可天人感應得其神通法則。
而至夏啟始傳至夏桀時期,封神逐漸如小子兒戲,人神鬼三界散亂、不再一統拜服。然神洲華夏人皇氣運卻沒有完全消失,在后世執政中也有恢復輝煌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