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姜太公以天書萬年歌箴言,延續西周紀八百春秋神話歷史。而周王室傳至周幽王之子姬益臼,為東周二天子其一。
姬益臼繼位四十余年前,其祖母夢見神龍吐涎入懷,乃懷其父周幽王,待及降生之時,有蜀中天狗食日異像,視為不詳遂而遷都。史記載“日有食之”,民間天狗吞日警示,洛邑選址時巫師占卜稱“鳳凰棲于北邙”,視為不詳,遂定都。
周幽王以烽火戲諸侯博得褒姒美人一笑,惹怒眾多親王,而王權又因犬戎之亂逐步喪失。又被迫東遷洛邑,使周王室失去關中經濟基礎。以至財政困頓需向魯國乞喪葬費。
及至周平王姬益臼繼位,即東周開端,然王室衰微日益,有一百四十列國諸侯迅速崛起,此后春秋無義戰,無以王號征伐。晉、燕、宋擁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為天子,即周攜王,與周平王并稱二天子。
此后有秦襄公率齊、楚、趙國兵符于燕都接周平王入京,鎮壓攜王諸國兵馬勢力。乃位及東周勤王之臣,為制衡諸侯,周王室以周鄭交質策略,將王子與鄭莊公之子互換人質。后周平王表獎秦襄公護駕之功,封為諸侯賜予岐山以西之領地,其領地擴張為后秦國崛起埋下伏筆。
周平王在位二十余載,百姓富足國事穩定,與歷年春駕崩與鼎都,其王孫姬林繼位,史稱周桓王,延續祖制分封諸侯,此后因祭祀禮儀征伐余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敗北,使得王室威嚴掃地。
鄭莊公張弓射王中肩,天罰鄭國:桓王被鄭將射傷,民間傳其桓王血染戰甲化為赤鳥,飛入鄭國宗廟,讖言鄭國將因弒君犯上遭天譴,此后鄭國王室朝堂內亂得以應驗。
當時中原之地與四方蠻夷、狄戎連年征戰,此前三大神戰后更是孤魂遍野。久之與西方之處形成眾鬼聚集國都,稱為鬼國,又名鬼方,其國民皆稱為鬼族。山海經海內記載[鬼國在貳負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
鬼國兇惡而很厲,自夏商以來中原與鬼方的戰爭從未停止,然戰之愈多死傷者并入鬼國,至東周之時其實力更為強大。面對如此困局曾為人皇炎帝,如今五方五老神農轉生酆都大帝大庭氏,心生垂憐遂出幽冥界于人界蜀中建立酆都城,開辟酆都地府。
此地日益稱為洼地用以匯聚眾鬼,世人所傳鬼門關設立于此。歷代人王君臣皆以除滅鬼方為使命,將其驅逐到西南都廣之野,即為蜀中,而鬼方于巴山巴族融合,建立另一國家是為巴國。
傳至周莊王姬陀,莊王繼位時,傳聞有天降飛天黑犬,銜傳國玉璽獻于殿前,巫師解為“犬戎之禍未盡”。正逢平定王子克之亂,扶持齊桓公以聯姻合縱。后齊桓公尊王攘夷,視為天命所歸。
莊王在位十四余載駕崩,傳至于周僖王姬胡齊,在位短暫,承認齊桓公霸主地位。僖王在位之時渡黃河時,白魚躍入御舟,后卜掛者稱“魚無足而霸,齊將興”,暗合齊桓公[魚鹽之利]稱霸讖言。
而位于酆都城分為陰陽兩處,以鬼門關為界,以外為陽間乃是酆都城,內部為陰間,首當其沖便是高兩千六百里,周三萬里幽冥之山羅酆山。羅酆山位屬洞天福地獨立三界之外時空界,山有六天宮每天宮千里有天君主理。其下仙官神君使者靈官各百余位,管轄酆都地府二百四十司諸案事。
周惠王經歷王子頹之亂,惠王逃亡時,傳有白鹿引其避入密林,鹿角化為玉圭,象征王權不滅,后鄭伯、虢侯以鹿角為信物助其復位。
傳至周襄王,時有晉文公勤王,城濮之戰后賜胙封伯。河圖授晉:襄王賜晉文公胙肉時,黃河浮出龍馬負圖,文公得“河洛之書”,預言晉國將主中原百年,后晉成霸主。
周頃王(前618-前613年)至周匡王(前612-前607年)歷史事跡:王室進一步衰微,楚莊王問鼎。九鼎雷鳴:楚使問鼎輕重時,鼎忽發雷鳴,楚臣目盲,巫師稱“鼎鳴則天命警,非王不可覬覦”,楚莊王遂退兵。
周定王(前606-前586年)歷史事跡:王室淪為諸侯附庸。王孫滿辨鼎:傳說王孫滿為天帝童子轉世,能見鼎上九州山川之氣,楚王問鼎時,他以“鼎重不在器,在德”震懾楚人。
周簡王(前585-前572年)至周靈王(前571-前545年)太子晉乘鶴:靈王太子晉(王子喬)好吹笙,十七歲被道士接引,乘白鶴升仙,后現身緱氏山,賜民長生藥,道教奉為“右弼真人”。
谷洛斗龍:靈王時谷水、洛水泛濫,傳為雙龍相斗,靈王鑄銅柱鎮水,龍血染紅河岸,今洛陽“紅泥溝”即其遺跡。
周景王(前544-前520年)歷史事跡:鑄大錢引發“景王鑄鼎”爭議,子朝之亂。天降隕鐵:景王鑄無射鐘時,隕石墜于王畿,鐘成后自鳴“周德已衰,天命歸秦”,預言秦將代周。
周敬王(前519-前476年)歷史事跡:孔子適周問禮,吳越爭霸。麒麟吐書:敬王時,魯國獲麒麟,孔子泣曰“麟出周亡”,傳麒麟口銜玉書,文曰“素王當興”,暗指孔子承天命續周禮。
周元王(前475-前469年)至周赧王,赧王哭鼎:秦滅周前,傳九鼎一夜沉入泗水,赧王對河痛哭,水中浮現鼎影,雷鳴中傳出“周火既熄,秦水當興”,預示秦一統。周亡后,洛邑王城上空群烏盤旋三日,啼聲如“復周”,后烏羽落處生赤草,名“王孫草”,食之可憶前世為周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