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國擴張
- 讀左傳書往右翻
- 李張小崽陶陶
- 3547字
- 2025-04-11 17:35:24
桓公七年夏季,盟邑、向邑向鄭國求和,不久又背叛鄭國。
桓公七年秋季,鄭軍、齊軍、衛軍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把盟邑、向邑的百姓遷到郟地。這一段記載只有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國際政治還是比較復雜的。盟邑、向邑在現在的孟津附近,靠近周王室,周恒王戰場上被鄭國打的臉面全無,但是在背地里搞小動作報復鄭國。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兩個地方反反復復,不停的叛亂。鄭莊公忍無可忍,拉著盟友齊國、衛國準備打場大的戰役,周桓王沒辦法把兩個城邑的民眾遷走保護。之前鄭國、齊國、魯國的鐵三角破裂了,所以這次魯國沒來。
桓公八年春季,曲沃伯滅亡了翼邑,誘殺了晉小子侯,晉小子侯是晉哀侯的兒子。但是周恒王命令虢仲立了晉哀侯的兄弟緡為晉侯,繼續傳承晉國的大宗。
此時隨國的少師受到寵信,斗伯比說:可以謀劃隨國了,敵國內部有了裂痕,不可以失掉機會。夏季,楚武王在鐘祥附近召集諸侯會和,這里的諸侯主要就是漢陽諸姬,故意找茬的。果然黃國和隨國沒來人,被楚國抓到了把柄。楚武王派人責備了黃國,親自率軍討伐隨國。
季梁建議向楚人表示投降,說:等他們不肯,然后作戰,這樣就可以激怒我軍而使敵軍懈怠。少師對隨侯說:必須速戰,不這樣,就會丟失戰勝楚軍的機會。于是隨侯率軍抵御楚軍,遠望楚國的軍隊。季梁說:楚國人以左為尊,國君一定在左軍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戰,姑且攻擊他的右軍。右軍沒有好指揮官,必然失敗。他們的偏軍一敗,大眾就離散了。少師說:不與楚王正面作戰,這就表示我們和他不能對等。隨侯又沒有聽從季梁的話。結果雙方交戰,隨國大敗。斗丹俘獲了隨侯的戰車和車右少師,隨侯逃跑了。
這里思考一下,假如穿越時空,我們變成了隨侯,兩人的意見應該采納哪一個,這應該是很多決策者需要好好想想的問題。第一次季梁的意見總結為主動示弱,以退為進;少師的意見是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從后期歷史中的戰爭案例分析,都有取勝的戰例,雙方都有道理。第二次季梁的意見總結為避實就虛,擊打敵人的薄弱之處;少師的意見就有點抬杠的意思了。總結來看季梁的意見更靠譜一點,更有獲勝的概率。但是,此時的隨國基本沒有獲勝的希望,首先國際社會被孤立,此時可以援助隨國的漢陽諸姬,沒有一個和隨國站在一起。其次,據史料分析,此時的隨國可能只有一軍,而楚國明確記載有分左右兩軍,楚國這時候以左為尊,一般楚王都在左軍中。力量懸殊太大,所以季梁一直出謀劃策,想盡量利用自身的優勢。
秋季,隨國要同楚國講和。楚武王本打算不同意。斗伯比說:上天已經鏟除他們討厭的少師了,但隨國還不可能戰勝。于是訂立了盟約而回國。適可而止,此時還不具備滅國的政治、軍事環境。
桓公九年春季,紀國的季姜出嫁到京師。是嫁給周恒王作為王后。這是政治聯姻,紀國尋找周王室作為靠山。
安康一帶的巴國人想和鄧州一帶的鄧國人友好,楚武王派遣道朔帶領巴國的使者到鄧國聘問,結果被鄧國南部邊境的鄾地人攻擊,并掠奪財禮,道朔和巴國使者都被殺了。楚武王派遣薳章責備鄧國,鄧國人拒不接受楚國的責備,很硬氣。鄾地在今襄陽東北和鄧州中間,大概今天的襄陽襄州區。夏季,楚國派遣斗廉率領楚軍和巴軍聯軍包圍鄾地,鄧國的養甥、聃甥率軍支援,結果被打的大敗,鄾地人潰散了。此時的楚國已北出襄陽,染指漢水以北的地盤了。
秋季,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共同出兵討伐曲沃。這幾個國家在哪呢,虢仲此時的周王室卿士,虢國在山西平陸和河南三門峽附近。芮伯,前文被母親趕走的國君,芮國在芮城縣附近。梁伯,梁國在山西韓城市附近。荀侯,荀國在山西新絳一帶。賈伯,賈國在山西襄汾縣西南一帶。這次討伐曲沃,沒有記載是周恒王的命令,那應該是虢仲作為卿士主導的一次軍事活動,五個國家都是分布在山西盆地四周的小諸侯國。
冬季,曹國的太子射姑來魯國朝見。用上卿之禮接待他,但是曹太子卻唉聲嘆氣。施父說:曹太子恐怕會有什么憂心事吧?因為這里不是嘆息的地方。施父是公子尾,子施父,魯恒公的兄弟。
桓公十年春季,曹桓公去世??磥聿芴由涔脩n心的是他父親的身體健康情況。
虢仲在周桓王那里進讒言誣陷大夫詹父。詹父有理,帶領周天子的軍隊進攻虢國。夏季,虢公逃亡到虞國。虢仲在周王室內部的政治斗爭中失勢。
秋季,秦國人把芮伯萬送回芮國。那上文記載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共同出兵討伐曲沃的事,該怎么解釋呢。
當初,虞公的兄弟虞叔藏有寶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沒有進獻,不久又后悔這件事,說:周朝的諺語說,百姓沒有罪,懷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著美玉,難道要用它買來禍害?于是就把玉璧獻給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寶劍。虞叔說:這是沒有滿足了。滿足不了,禍害會連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把虞公趕跑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就是出自這里。
冬季,齊國、衛國、鄭國聯軍前來和我軍在郎地作戰,我國是有理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就是因為之前排序造成的結果,魯國自認為沒有錯,是按照周超分封的爵位排的順序。
桓公十一年春季,齊國、衛國、鄭國、宋國在惡曹舉行會盟。
楚國的屈瑕率領軍隊打算和貳、軫兩國結盟。鄖國在安陸市附近,鄖國的軍隊駐扎在今應城市附近,準備和隨、絞、州、蓼四國一起進攻楚國軍隊。這是楚武王針對漢陽諸姬的軍事行動,鄖國首當其沖,因為貳、軫兩國緊鄰鄖國。莫敖是楚國的最高官職,此時是屈瑕擔任此官職。鄖國是漢水以東隨棗通道的南部關鍵地點。莫敖擔心被四國聯軍包抄。斗廉建議說:鄖國的軍隊駐扎在他們的郊區,一定缺乏警戒,并且天天盼望四國軍隊的來到。您駐在郊郢來抵御這四個國家,我們用精銳部隊夜里進攻鄖國。鄖國一心盼望四國軍隊,而且又依仗城郭堅固,沒有人再有戰斗意志。如果打敗鄖軍,四國一定離散。郊郢在現在的鐘祥市郢中鎮。按照斗廉的軍事部署是,屈瑕分軍扼守漢水通道,抵擋四國聯軍,防止被包抄。然后分精銳部隊夜襲鄖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屈瑕還是沒有信心,說:不如向君王請求增兵。斗廉說:軍隊能夠獲勝,在于團結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敵不過周朝,這是您所知道的。屈瑕還是沒有信心,說:要不占卜一下?斗廉回答說:占卜是為了決斷疑惑,沒有疑惑,為什么占卜?于是就在應城市附近打敗鄖國軍隊,終于和貳、軫兩國訂立了盟約回國,達到了戰略目的。如果我們作為屈瑕,這次的行動該怎么選擇呢?萬一失敗,罪責也是很大的。深入歷史,探討成敗得失,學習戰略決策,是非常重要的。
當初鄭昭公(公子忽)打敗北戎的時候,齊侯打算把女兒嫁給他,昭公辭謝了。鄭國大臣祭仲說:您一定要娶她。國君姬妾很多,您如果沒有有力的外援,將不能繼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做國君的。昭公不同意。其他三個公子是鄭厲公(姬突)、公子亹、公子嬰(子儀)。
夏季,一代雄主鄭莊公去世了。江湖的血雨腥風終于也要吹打鄭昭公了。鄭國大臣祭仲擁立鄭昭公為國君。但是鄭厲公(姬突)的母親雍氏家族,在宋國很有勢力,受到宋莊公的寵愛。宋國誘騙祭仲并抓了他,說:不立姬突為國君,就要你的命。此時的姬突就在宋國,還被母族族人抓了索取財物。于是祭仲和宋國人結盟,讓厲公歸國而立他為國君。秋季,鄭昭公逃亡到衛國。鄭厲公被立為國君。各位老鐵,現在回頭想一下,當時的鄭昭公應不應該拒絕齊國呢。如果有齊國這個強大的外援,宋國是不是不敢這么做呢。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桓公十二年,夏季,魯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會盟,這是讓杞國和莒國講和。杞國和莒國都在山東半島,兩國相鄰,和齊國距離也近。
桓公想和宋國、鄭國講和。秋季,桓公和宋莊公在句瀆之丘會盟。由于不知道宋國對議和有無誠意,所以又在虛地會見。冬季,又在龜地會見。宋公拒絕議和。所以桓公和鄭厲公在武父結盟,盟后就率領軍隊進攻宋國。發生這場戰爭,是因為宋國不講信用。其實魯國和宋國之間的恩怨,是一個外交事件引起的,前文介紹過。這里和宋國會見了三次,宋公拒絕議和。可見宋國當初的愛之深而恨之切啊。魯桓公轉身和鄭厲公結盟,進攻宋國,還把臟水潑給了宋國,說宋國不講信用。。。。。。這里有點奇怪的是,新上任的鄭厲公是宋國扶持的,為什么會進攻宋國。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楚國進攻絞國,軍隊駐扎在南門。莫敖屈瑕說:“絞國地小而人輕浮,輕浮就缺少主意。請對砍柴的人不設保衛,用這引誘他們?!背趼爮牧饲Φ囊庖?。絞軍俘獲了三十個砍柴人。第二天,絞軍爭著出城,把楚國的砍柴人趕到山里。楚軍坐等在北門,同時在山下設伏兵,大敗絞軍,強迫絞國訂立城下之盟而回國。在進攻絞國的這次戰役中,楚軍分兵渡過彭水。羅國準備攻打楚軍,派遣伯嘉去偵探,三次遍數了楚軍的人數。絞國在今湖北十堰以北的地方,靠近巴國,這次戰役是楚國、巴國聯合的一次軍事活動。羅國在今湖北宜城附近,羅國為什么準備攻打楚軍呢,因為楚國此次的進軍路線沿著漢水北上,路過羅國的地盤,挑釁意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