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化復盤:打造能拿結果的進化型團隊
- 孫波
- 1581字
- 2024-10-24 16:08:31
推薦序
以前做咨詢顧問時,我做過不少規劃、體系建設、能力提升的項目,這些項目通常和變革相關,主要聚焦在企業層面的why(為什么做)、what(做什么)和how(怎么做)上。后來我在企業內部做人才培養工作,關注點自然延伸擴展到更加具體的how(怎么做)、when(何時做)和who(誰來做)等方面,并對result(結果)負責。而當一個個result產生時,會自然浮現下一個問題“so what?”(所以呢?)。
問“so what?”這個問題是自討苦吃,也是自我閉環,是希望能給企業、給客戶、給團隊,當然也給自己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交代清楚了,就可以坦誠面對,具體的事情也算關閉了,可以放下過往種種繼續前行。這個內在邏輯無限循環,貫穿了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其中有些事容易關閉,有些則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關閉,其中耗費的心力和時間大概只有自己知道。
因此,當孫波老師提出讓我給她的新書《結構化復盤:打造能拿結果的進化型團隊》作序時,我的確是誠惶誠恐的,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辜負了信任。后來,孫老師陸續發了一些文稿給我,真正深入閱讀文字后發現,孫老師及其團隊大量的實踐證明,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都渴望通過不斷努力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輕松,在對一件事情進行“閉環”的過程中既不肯放棄對較高標準的追求和堅持,又不想陷入內耗的陷阱,愿意相信邏輯和理性的力量,還希望不斷成長。也就是說,我們是一群“既要又要還要”的人。我們很希望得到實用樸素的指導,有稱手的工具和說明書,有一些經驗教訓可以借鑒。
為此,和大家一樣,我和團隊廣泛收集過各種工具和方法,有的工具或方法過于復雜,有的不適合實際情況。幾年前,我發現孫老師團隊上線了一套復盤方法的視頻課,視頻內容短小精悍、清新脫俗,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和驗證后,將它推廣給了全公司。這門課在內部學習平臺上點擊率一直保持領先,這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我們進一步探索復盤方法在企業不同場景中的應用,最常見的是項目復盤和經驗萃取,也有提振團隊士氣、部門定期檢討、組織調整和重組業務的過程管理等各式各樣的應用,可謂百花齊放。
在摸索嘗試中,我們切實感受到,如果能把邏輯和方法吃透,化整為零地靈活運用線上學習方法和線下研討方式,確實能幫助更多的同事在埋頭苦干一陣子后厘清思路,形成團隊深度學習、共同積累經驗的氛圍,讓在一線干活的人能借助工具的力量把工作“越干越活”。
此外,復盤還能讓我們更好地從“無序”中學習。現實中,變化總是令人猝不及防的,信息總是分散混亂的。作為普通的勞動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處理很多事,應對各種情況,但我們的成長正源于此。如果期待一切都是有序的、可預見的,那么這可能會讓我們的競爭力越來越弱;而應對變化和無序,只能在探索中勇敢前行,在無序中一次次找到新的平衡。成功了自不必說,而從失衡到平衡,其中必然會產生浪費和失敗,于個體和團隊而言它是真實的披星戴月、抱頭痛哭的經歷,也是讓人默默承受委屈、失落和沮喪的過程,更是獲得寶貴的肥料的機會。這些肥料會成為促進下一個突破和創新萌芽的沃土。因此,結果產生之后的坦誠面對、理性分析,以及情緒接納和情感連接,在這個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有機健康的“關閉”可能是創造力、想象力的下一次“打開”。
從我的個人體驗看,復盤是“關閉”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很簡單,也可以比較綜合、復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體會到妙處,是需要付出額外努力的。孫老師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工具方法的指導書,更是有溫度、有誠意地將人和事結合在一起,幫助朋友們借助有邏輯、有步驟、能拆解的方法,能高效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令個人能接納自己、更自信地成長,使團隊能激發活力、積累實力,增強互賴與信任,讓我們在保持初心這條路上可以走得更有信心、視野更開闊。
謹以我的團隊和我的一點點經驗分享給大家,感謝孫老師的信任,希望可以互相激發,與更多的同路人共勉。
呂楷之
京東方大學堂副校長 惠普商學院執行院長
202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