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導言(代撰)

偉大的詩人,起步卻可能極為平凡,萊納·馬利亞·里爾克便是這樣一位詩人。1894年11月,即將滿19歲的布拉格高中畢業生熱內·馬利亞·里爾克1在初戀女友瓦莉的經費支持下,自行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生活與歌》。次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后,他又自費辦了一份文學期刊《菊苣》,在上面發表自創的詩歌和戲劇。這些作品和很多文學愛好者的處女作一樣,敏感、熱烈、天真卻又刻意,因此當成熟的詩人日后再次打量這些文字,他很希望自己從未將它們寫下。

進入大學的里爾克隨著不斷擴展的交游和眼界的拓寬,創作風格在兩三年間便有很大的變化,尤其1896年始創于慕尼黑的組詩《基督/十一個幻象》以及1897年與莎樂美相戀后寫下的詩集《為你慶祝》和《為我慶祝》,都呈現出內在的精神轉變,他開始進入自己真正的藝術軌道。

1894年至1902年,是一段變化劇烈的成長期,本卷收錄的便是里爾克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作品,既有詩人自費刊行過的,也有原初的稿件,在詩人生前都沒有正式出版,這其中有被他日后全盤否定的《生活與歌》,有《菊苣》的詩歌匯編,也有備受他本人珍視的《基督/十一個幻象》和《為你慶祝》,前者由于關涉宗教態度,被他藏而不發,后者則是專為情人莎樂美而作,按照莎樂美的意愿,生前不為外人所知。此外還有他所有的詩劇,篇幅均短小,基本都只構建一個場景,人物不多,或獨白,或對話。詩人在此階段的一些重要作品,比如《為我慶祝》《白衣侯爵夫人》《旗手》和《祈禱》,都分別擁有初稿和修訂稿,初稿和修訂稿之間的時間跨度長短不一,本卷將這些初稿也一并收錄。而這些作品的終稿編排在全集的第一卷,因此讀者若要了解里爾克的早期詩歌創作全貌,不妨將第一卷和本卷結合起來閱讀。

在這些內容紛繁的作品當中,我們尤其需要加以關注的是幾部重要作品的初稿。以《為我慶祝》為例,它創作于1897年11月初至1898年5月底,結集于跨越1898—1899年的冬季,初版于1899年,是經受住了詩人日后嚴格的自我審查的最早之作。里爾克本人相當珍愛這部詩集,在當年寫給朋友們的信件中一再提及,將它稱作是自己完成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書”。1908年,這位已經寫下《新詩集》和《新詩續集》的大詩人重新翻閱十年前的舊稿,依舊肯定它的價值,因為它體現了自己摸索前行的道路,標志著當年那個文學青年終于從最初的幼稚中走了出來,邁向嚴肅的詩人之路。他感覺現在有能力將當年想說的話表達得更好,于是《為我慶祝》有了修訂版,更名為《早期詩歌》,于1909年在島嶼出版社再版,日后又收在了里爾克作品全集的第一卷。

《白衣侯爵夫人》是里爾克創作的詩劇中最具神秘色彩且最令人費解的一部,也是詩人自己最器重的一部。它的靈感記載在1898年春天的《佛羅倫薩日記》當中,當時詩人在維亞雷焦度假,在海邊客舍的陽臺上,他無意間瞥見花園中出現一名黑衣兄弟會的僧侶,這春光中的死神般的形象激發了詩人的想象,他構想出一位充滿渴望而又對于生活無力的白衣少女,構想出老人、孩童等等場景,以及以大海為前景生發出的對未知充滿期待的氛圍,于年底完成了這部劇的初稿。出版人容克曾經建議這部劇上演,雖然舞臺演出最終未能如期舉行,而詩人心知肚明,它絕對不會在劇院獲得成功:“因為它的格調、語言和情節,都是那樣孤寂。”這部象征主義的戲劇,它的語言超越了日常對話,它的暗示意味深長,一般的觀眾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詩劇初稿1899年刊載在文藝期刊《潘神》上,六年之后,詩人對初稿加以大幅修改,將它與《為我慶祝》的修訂本《早期詩歌》合在一本書中出版。對于這部詩劇和《早期詩歌》的內在關系,他在致基彭貝格的信中用了一個比喻:“它就像一塊地毯,那些詩歌都是事先為它所做的編織試驗和色彩試驗。”《白衣侯爵夫人》的原稿和修訂稿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體現了這位詩人在這幾年中對于生活態度的轉變。里爾克受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影響極大,曾經撰寫過數篇關于梅特林克的藝術評論,在《白衣侯爵夫人》中,里爾克將其對梅特林克戲劇美學的理解完全付諸實現。有別于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情節劇,梅特林克的象征主義戲劇舍棄驚心動魄的情節,而力圖在最簡單、最日常的靜態場景中展現普遍存在于人類內心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的悲劇性》這篇文章中,梅特林克將自己的戲劇美學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每一條原則都落實在了里爾克創作的這部象征主義詩劇當中:靜止的生活場景,簡單的人物(通常是女性、兒童、老人),巨大的內心情感(渴望、恐懼),意味深長的沉默,克制而指向靈魂的言語。此外,少女(介于成熟女性和孩子之間的階段)、未被滿足的愛、以陌生的面目出現在生活當中的死亡,這些出現在《白衣侯爵夫人》中的核心主題也不斷變奏在里爾克一生的創作中。

與《白衣侯爵夫人》的寂寞不同,1899年秋夜的一陣突來的靈感帶來的《旗手》卻引領閱讀風潮,成了里爾克家喻戶曉的作品。它經過兩次修改,現存三個版本。1912年島嶼出版社將修訂稿選為袖珍本系列的第一本出版,三周之內竟銷售了八千冊。它的巨大成功是詩人始料未及的,他非常訝異,因為它雖以節奏感和青春氣息俘獲了眾多讀者的心,卻始終未被詩人視為自己最優秀的作品。

1899年秋,確實是年輕的里爾克創作的一個高潮,這股創造力與數月前的俄羅斯之行不無關系。與莎樂美一道,里爾克第一次身處這個日后被他引為精神故鄉的古老國度,所見的一切無不震撼他的心靈。歸國后的日子里,除了《旗手》這個靈感插曲,他基本都沉浸在俄羅斯的藝術與傳統賦予他的啟示中。組詩《祈禱》便是這些啟示的結晶,在幾年后出版的三部曲詩集《時辰祈禱書》中,《祈禱》構成第一部分,易名為《修士生活之書》。《祈禱》以一位俄羅斯修士的口吻寫成,這位修士既是一位畫家,又是一位詩人,每日以繪制圣像和祈禱度日。這些詩作仿佛是他的日記,記載著他的心事,是他向上帝說的話。里爾克曾經對友人說,他慶幸自己在認識俄羅斯之前,首先到過佛羅倫薩,意大利為他領受宗教氣息濃厚的俄羅斯做了鋪墊。在佛羅倫薩,他見識了著名的畫師安吉利科修士繪制的壁畫,在小靜修室專心畫畫的謙卑的修士形象從此進入他的內心,成為他的藝術當中的一個永恒的形象。古老的俄羅斯則進一步令他領悟到一個“幽暗”的上帝,俄羅斯傳統的圣像藝術以及民眾面對圣像虔誠祈禱的姿態,這兩種幾百年來未曾變化過的形式,給這位來自日新月異的西方世界的詩人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在《俄羅斯藝術》(1900年)這篇文章中,他將上述這兩種形式形容為美麗而樸素的盤子,為虔信者和優異的藝術家而準備,永遠能裝下他們的一切。他認為上帝是在虔信者和藝術家的心中成長著,這個成長中的上帝必須通過人的存在、通過藝術家的工作而存在。

本卷收錄的作品與里爾克的成熟之作在藝術價值上自然不可相提并論,卻是一位偉大詩人最初的萌芽,因此具有無可否認的歷史意義。在此不妨再次套用詩人所作的比喻:成熟之作就像一塊地毯,這些早期詩歌都是事先為它所做的編織試驗和色彩試驗。


本卷譯者王志紅女士不幸因病逝世,由是代撰導言。

史行果

2020年10月于北京


1 里爾克原名René(熱內),后改為Rainer(萊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灵川县| 深泽县| 剑阁县| 南江县| 阿巴嘎旗| 东山县| 壤塘县| 黄龙县| 肥西县| 宣汉县| 高平市| 新泰市| 淮阳县| 荥经县| 施秉县| 宜宾市| 韶山市| 柳州市| 汶上县| 金山区| 龙里县| 闽清县| 大宁县| 晴隆县| 永胜县| 无棣县| 怀远县| 玛曲县| 万州区| 丰城市| 昌江| 都昌县| 尼玛县| 浙江省| 兰州市| 巴南区| 定襄县| 闸北区| 万宁市|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