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問題導向
  • 韓喜平
  • 6043字
  • 2024-10-25 15:21:34

一、在把握問題中領悟問題本質

問題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常見概念,從語言學上講,問題這一概念有多重解釋,它最基礎的概念是人在認識思維過程里呈現的對認識對象缺乏認知而產生疑問或疑惑的一種心理狀況,即是對事物的了解不足與認識需要之間的差異帶給人們的心理影響,是人們“提問”這一具體活動的對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問題這一詞語在基礎概念之外延伸出了多重含義,當問題概念從精神領域走向物質領域,其含義就變成了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在這個基礎上又形成了更多具體的含義,人的實踐活動與思維內活動的差異叫“出問題”;人在強調思維實踐和現實實踐活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會提到“問題在于”,造成人的思維實踐與現實實踐出現差距的影響因素也被規定為“問題”。“問題”貫穿于人們精神領域和物質領域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對問題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從認識論、方法論、統一論三個方面對問題下一個定義。

從認識論的角度認識問題。一部分學者將問題解釋為“某個給定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人或機器)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的差距”轉引自林定夷:《問題學之探究與“問題”的定義——兼答魏發辰先生》,《哲學研究》1990年第4期。。也就是說,問題出現的前提,是人或者具有思維能力的機器這樣的智能主體首先有一個認識的目標,然后其頭腦中建立的客觀世界中目標的投映與現實存在于客觀世界中的目標本體存在的差距,就成為問題形成的前提。這就從主體的角度對問題有了一個認識論的定義。從客體的角度出發,我國著名哲學家陳先達將問題理解為主觀對客觀矛盾的把握,他說:“問題并不直接存在于對象之中,而是存在于研究對象的主體的意識之中。……因為只有真正理解現實的矛盾所在才構成問題”轉引自湯玉紅、左亞文:《再論問題與問題哲學》,《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他的理論從主客體的地位和關系對問題下定義,突出了認識活動本身在問題中的作用。在當前,還有部分學者將問題視為人在生活中遭遇的苦惱和困惑,把問題視為人的主觀感受,強調問題形成的過程中人的主體作用。

從方法論的角度認識問題。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頁。毛澤東同志認為問題與矛盾是畫等號的,是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辯證法屬于方法論,所以和矛盾畫等號的問題也就屬于方法論的基本范疇。把問題視為矛盾進而放到辯證法中用以認識和解決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特有的寶貴思想財富。但是把問題等同于矛盾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這個“問題”必須有實際的意義,問題可以表現為矛盾,矛盾有時可以指向問題的本質,但并不是所有問題都屬于矛盾的范疇,部分純粹理性思辨的問題就不能稱為矛盾。

從統一論的角度認識問題。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認識論概念和基本的方法論范疇,它與認識和實踐、主體和客體、對象和方法等認識論范疇有著密切關系,它把理論和經驗、思維和觀察聯結起來,而且把發現、評價、發明和選擇、建構等認識活動聯系起來。張掌然:《問題論》,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66頁。從統一論的角度認識問題,就是要把問題與認識主體、客體和思維等認識論的基本范疇聯系到一起,把方法、理論等融入認識活動中,把問題形成和認識的全過程理解為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結合。雖然當前針對問題本身的定義學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各個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以不同的側重點對問題進行的闡述也都豐富了我們對認識這一概念的理解,鑒于不同的學者觀點共同基于問題從生成到認識的同一行為,所以可以將各個不同的問題觀聯系起來共同說明問題的含義。

我們理清了“問題”本身的含義,才能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問題意識”中“問題”的含義。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問題意識”是在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語境下提出的,所以這個“問題意識”更加側重于方法論的角度,這個“問題”也要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思考。馬克思指出,所謂“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一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和任何在內容上是正當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有著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頁。在馬克思的論斷中,問題標示著社會現實需求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這就將“問題”放進了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馬克思在理論上對問題作出這樣的定義,他從實踐上也確實按照“問題”方法論這一理論路徑去把握社會現實中的問題。馬克思生活在資本主義繁榮的時代,他從最開始就關注到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富差距問題、失業問題,通過思考這些問題的成因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對立的問題,又通過思考這一問題提出尋求人類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新問題。他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社會問題從而得出一系列資本主義社會客觀規律,并預見到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指出了人類解放的依靠力量、前進方向和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也繼承了馬克思的問題觀,中國共產黨在任何一段時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毛澤東思想回答了中國去向何處的問題;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胡錦濤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是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其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由理論指導的實踐都是為了回應并解決這一時代“問題”下的具體“問題”。

在明確何為“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要明確何為“問題意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常常在工作中強調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逐步發展,對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的闡釋也逐漸達到新的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問題意識的闡述具有鮮明的方法論特點,因而我們在認識問題意識這一概念時必須從方法論角度出發,才能掌握其中的真正內涵。

我們明確了問題意識中作為方法論而存在的問題是“矛盾”,同樣也要明確其中意識的含義。意識是人腦對復雜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現代心理學將意識分為廣義意識和狹義意識兩種定義。廣義意識概念認為,意識是賦予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個人直接經驗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知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及其結果,即關于客觀事物的知識;情即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評價,它表現為熱愛、仇恨、向往、遺憾以及對自身喜、怒、哀、樂的體驗;意指意志,是指人類追求某種目的理想時所展示出的精神狀態,包括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堅韌不屈等。狹義上的意識概念,則指向人們對自身以及外界的覺察與關注程度。參見霍涌泉:《意識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68頁。從表面上看,狹義的意識定義與廣義意識定義知、情、意三要素中的意志相對應,然而兩者仍有所區別,意志只是意識能動性內含于意識中的表現,要使意志變成意識,就必須加入知、情的元素,而如果全部投入則又構成了廣義的意志,與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這一目標相悖,因此就必須將意識對象化,用對象來限定投入的知、情,結合意志本身來形成狹義意識概念所說的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與關注。從以上對狹義意識的概念剖析可以看出,狹義上的意識本身具有一種先天的方法論色彩。

從方法論的角度認識問題意識,就要明確在這個概念中,問題必然是作為事物的矛盾出現的,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就應該是“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當我們在研究這些問題時,事實上就是在研究這些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中所蘊含的矛盾。結合我們對意識的定義來看,問題意識,就是對矛盾的覺察,那么增強問題意識,就是增強對矛盾的覺察,這就讓我們對問題意識的概念界定陷入到了一種疑惑,但是如果我們對意識的概念進行一個廣義的展開就可以消除這種疑惑。廣義的問題意識就應該是圍繞矛盾這一認識對象的知、情、意的集合,強化問題意識就成為強化圍繞矛盾這一認識對象調集知、情、意的能力,只有這樣問題意識才能具有能動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特點,成為黨和國家防范風險、化解危機、推動發展的重要能力。在這種定義下,問題意識就是對矛盾進行覺察和認識的思維,而這個思維則對應看待矛盾的一系列思維方法,包括看問題的全面性、關聯性、歷史性、發展性的思維。

全面地看問題要求我們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用整體的、結構的、層次的和開放的方法看問題。問題的整體性要求我們把組成問題的各個要素看成一個整體,考慮到每一個要素,在思考中處理好整體與要素的關系,才能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出錯。問題的結構性要求我們重視問題內各個要素互相聯系作用和最終組成問題的方式,即使要素相同,組合方式不同也會導致形成的問題具有明顯差異。問題的層次性要求我們按照問題內部各個因素不同的地位、作用對其進行劃分,特別是在針對一些重大的、復雜的問題,將其劃分成多個低一級的、相對簡單的問題是重要的思考和解決方法。問題的開放性要求我們認識到問題不是孤立片面的存在,問題及其內部的各個要素是與外界相聯系的,也是相互交換的,如果在思想上故步自封,面對變化的問題就無法思考,更無法解決。

關聯地看問題要求我們看到問題間和問題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其中包括問題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系。任何事物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聯系的存在,事物內部各要素可以是本質聯系或非本質聯系,問題之間可以是直接聯系或間接聯系、必然聯系或偶然聯系等。問題內部之間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形成問題的各因素之間是什么樣的聯系,這些聯系的作用是怎樣的,怎么推動問題向前發展。問題與外部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問題受外界事物的影響,外界事物是怎樣影響問題的。然而問題是開放的,內部與外部的要素也會互相轉化,這就要求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具體分析問題。

歷史地看問題要求我們用過程的思維看待問題。每一個過去都曾經是現在,每一個現在也都會成為過去。對于我們在過去意識到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變動發展的,我們不能用過去的思維看現在的問題,要對當下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于我們現在才意識到的問題,我們也要看到我們過去沒有意識到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用過程的思維看問題就是重視問題從過去到現在在“歷史”中的變化,仔細分析其趨勢,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問題,才能將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發展地看問題與歷史地看問題是統一的,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處于運動之中,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我們要認識到絕對的變化對問題的影響,才能撥開復雜多樣的問題表現形式直指核心。

但是,僅僅明確何為問題,在方法論中探究問題意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在問題導向中深入挖掘、理清問題的本質內涵,精準把握問題的實質特征,客觀理解問題的內在性質,需要我們緊緊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透過現象內核找尋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始終做到從這兩個維度出發去認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在掌握問題與問題意識深層次內涵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回應時代的聲音。具體而言,“提出問題,首先就要對于問題即矛盾的兩個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質是什么,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頁。。我們分析問題的過程就是將復雜的問題抽絲剝繭,找到其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過程。正確做到堅持問題導向的前提就是要找到問題的本質,就是要在對問題形成整體性、關聯性、歷史性、發展性認識的基礎上,在事物蘊含的眾多矛盾中抓住對問題起決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存在的眾多方面中抓住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方面。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事半功倍,提高解決問題的質量和效率。我們要在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過程中透視問題,在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分析問題,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避免被細枝末節左右思維、影響判斷,明確將主要矛盾作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抓手與前進道路的重要方向,從而在清晰認識、堅定方向、明確方法中破解問題,在深層次地掌握問題內核的基礎上以問題導向作為回應時代聲音的突破口。但是,由于問題是變動發展的,我們對問題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因素也必須每時每刻作具體的分析,對問題本質的把握也要因現實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在不同時期找尋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在不同階段發現不同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客觀情況,從而始終對問題有著最具有時效性的準確把握,讓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論發揮其應有的現實影響,展現出其內在的實踐價值。

同時,我們還要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頁。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是一種對問題的深入分析,也是馬克思主義具有巨大思想偉力的重要原因。現象與本質是哲學領域中的一對不可分割的重要范疇,現象之下往往隱藏著本質的存在,本質之上則蘊含著現象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對于現象與本質的把握,其實就是對問題的把握,就是一個對實際問題由直觀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內在深層次的理性認識的前進過程。毛澤東同志認為,所謂問題的表象就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系”,問題的本質則是“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頁。而感性認識就是對于問題的表層次現象的直觀把握,理性認識則是對問題深層次本質的內在探尋。要想從片面上升到全體,從外部延伸至內部,從感性躍遷至理性,就需要以實踐為橋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列寧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頁。,完整地經歷認識真理、把握問題、探究本質的辯證途徑。但是我們要清楚,問題的表面現象固然是矛盾存在的直觀反映,是問題出現的客觀實在,但其紛繁復雜、情況多變的內在特征往往會混淆視線,影響我們對問題本質的準確判斷與正確理解,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5頁。因此,我們“為了使自己的認識不囿于片面的、表面的現象之中而從整體上發生錯誤,為了完全、準確地認識整個事物及其內容的規律性,就必須對實踐活動中獲得的豐富的感覺現象材料加以分析、整理、比較、鑒別和研究,必須經過認真的思考,將其中本質的、非本質的,基本的、非基本的,典型的、非典型的,重要的、次要的,主流的、支流的,內在的、表面的東西加以區別,剔除后者,保留前者”盧冀寧:《透過現象 把握本質——學習〈實踐論〉、〈矛盾論〉的體會》,《青海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現象進行深入挖掘分析,找到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與其外在表象之下所隱含的關鍵內核。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問題本質,準確認清問題性質,才能讓問題導向的方法論指導我們朝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積極回應時代的聲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阜宁县| 屏南县| 新竹县| 平凉市| 任丘市| 乌恰县| 河西区| 新宾| 通州区| 岚皋县| 靖西县| 枝江市| 招远市| 瑞昌市| 喀喇沁旗| 洪江市| 辉县市| 承德市| 黄平县| 海盐县| 久治县| 南昌市| 惠州市| 化德县| 靖边县| 双牌县| 德钦县| 祁门县| 吴旗县| 嫩江县| 蓝山县| 新和县| 永吉县| 三门峡市| 金平| 互助| 德保县| 青海省| 恭城|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