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容簡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自此創新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歷經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作為重要精神之一,其地位日益鞏固。研究提出創新型都市圈的概念,并與創新型城市和傳統制造型都市圈進行比較,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認為創新型都市圈作為一種都市圈類型,從自上而下的宏觀管理視角看,是創新國家建設到創新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自下而上的中微觀生產與生活視角看,則是以創新人才為代表的要素流通及其帶來的城市創新發展協調互動的重要區域承載形式。針對創新型都市圈這一研究對象,本書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創新型都市圈特征的邏輯分析與演繹。研究以區域發展理論和創新理論為依托,借助創新發展的周期性和創新空間拓展的梯度性,確立創新型都市圈研究的集聚與擴散、聚變與裂變兩對邏輯關系,推演形成了創新型都市圈的四大基本特征,即:以核心城市為創新核心和原始創新源所在地、借助城際和區際快速交通充當以創新人才為代表的各類發展要素的流通骨架、依托創新載體積蓄創新能力、配套公共服務予以保障,并進一步演繹了與特征相對應的“核心—網絡”表征假設。其中,“核心”表征是承載高首位創新能力和擔當“創新核心”角色的都市圈核心城市,三大“網絡”表征依次為快速交通網絡、公共服務網絡和創新載體網絡。

創新型都市圈的特征實踐考察、績效檢驗以及“核心”表征驗證。研究梳理了國內外都市圈發展實踐并進行比 較,驗證創新型都市圈特征的邏輯分析結論;進而以中國第一批創新型城市試點所在都市圈為研究樣本,得出樣本都市圈宏觀發展格局規律——“經濟—人口—土地”規模序列格局,確立了南京都市圈作為實證案例的典型性,并基于創新載體建設格局和創新型都市圈發展的核心要素——創新人才所關注的通勤時效和公共服務兩大微觀訴求,從績效評價視角檢驗了創新型都市圈的特征,同時也驗證了核心城市南京市在都市圈內部的創新核心地位及其對應的“核心”表征。

南京都市圈的基礎空間結構判斷與演化路徑梳理。立足“空間”和“網絡”視角,研究將宏觀層面的要素“規模”序列格局過渡到“效率”梯度空間,對都市圈內不同空間單元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承載效率差異情況進行判斷,提出了南京都市圈具有包括創新活動在內的經濟社會活動一體化基礎的圈層式結構,并明確了各圈層對應的空間單元名錄和作用。其中,統合圈單元強調單元整體在整個南京都市圈的統領地位和輻射作用;分合圈單元強調不同單元個體與統合圈的緊密關聯以及對于其若干功能的潛在分擔作用;輔合圈單元強調對于南京都市圈整體性的強化,并具有轉化為分合圈的可能。進一步結合南京都市圈在交通和公共服務領域所表現出的創新型都市圈特征以及對應的創新人才訴求,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基礎空間結構,提出了創新型都市圈具有的供創新人才跨城職居潛質的“二元時間位、一元空間位”的新時空結構,明確了依托南京都市圈檢驗創新型都市圈三大“網絡”表征及其關聯關系的演化路徑。

南京都市圈的三大“網絡”表征及其關聯關系檢驗。研究首先從創新人才在交通領域的通勤時效訴求出發,解析快速交通建設帶來的城際時空關系條件變化,以及以南京市為中心的都市圈可達性變化情況,在明確了快速交通“高速高頻”特點之后,基于可達性評價結論對南京都市圈基礎空間結構中不同圈層所涉及的空間單元目錄進行校核;其次從創新人才的公共服務配置訴求出發,針對南京都市圈目前的“城市網”式公共服務配置現狀,結合不同城市自身的可達性條件,提出了都市圈空間組織的“神經元鏈接模式”,以此結合校核后的基礎空間結構,引導同城化趨勢下都市圈層面公共服務的“區域網”式配置,為構建新型時空關系條件下的都市圈創新空間體系提供保障;最后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創新載體建設進展,梳理了都市圈的創新載體分布特點與規律及其帶來的創新空間拓展方向,證實都市圈層面創新載體網絡完善所成就的創新空間體系與公共服務“區域網”的耦合性,由此亦肯定了南京都市圈的創新型都市圈演化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宜州市| 邵武市| 中西区| 买车| 康乐县| 蓝田县| 永胜县| 习水县| 乳山市| 平湖市| 新竹县| 叶城县| 天门市| 上蔡县| 海南省| 昌乐县| 沧州市| 彝良县| 新干县| 合阳县| 周宁县| 乌什县| 新野县| 尼勒克县| 安顺市| 黔西| 江西省| 西平县| 内乡县| 监利县| 准格尔旗| 华蓥市| 奇台县| 通化市| 定远县| 清远市| 华池县| 开鲁县| 广饶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