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注釋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扶疏:枝葉茂盛,疏密有致。
*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深轍:大車的車轍。
*周王傳:指《穆天子傳》。山海圖:指《山海經圖》。
品讀
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后》)有的人歸隱,不過是為了高自標置,更有所圖;有的人歸隱,滿心怨怒,對仍舊混跡官場的故人不以為然甚至大加斥責。但陶淵明并非如此,他選擇歸隱,只是因為社會環境難以用世,田園生活才符合他自然的天性。唯其如此,這首詩中才會有“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這樣溫厚藹然的言語——他不肯指責故人勢利,因他離開官場而不再問津,只說僻處窄巷,大人先生們的馬車進不來。
陶淵明選擇田園,只因田園是他的樂土,絕非為了故意做出一種清高的姿態給別人看。當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如果也能像陶淵明這樣,擯除“做給誰看”的心理,只是單純遵從自己心之所向,一定能獲得心靈上的快樂與滿足。
這首詩寫的便是陶淵明的快樂與滿足:在草木繁茂的夏天,他陋巷幽居,耕了田,播了種,完成必要的勞作,剩下的時間便是自己的,可以去讀讀書,可以就著自種的蔬菜喝喝小酒,再不必如身處官場時那般精神緊繃。
“吾亦愛吾廬”“時還讀我書”“摘我園中蔬”,一再出現的“我”字表現出詩人由衷的歸屬感——他是屬于這里的,這里是他真正能舒展自我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