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
停云,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襟。
靄靄停云,濛濛時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
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云靄靄,時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
愿言懷人,舟車靡從。
東園之樹,枝條再榮。
競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
斂翮閑止,好聲相和。
豈無他人,念子實多。
愿言不獲,抱恨如何。
注釋
*罇:同“樽”,酒器。湛:沉,澄清。醪(láo):酒。初榮:新開的花。愿:思慕。言:語氣助詞,無實義。彌襟:滿懷。
*靄靄:云霧密集的樣子。
*八表:八方。伊:語氣助詞,無實義。
*撫:持。
*悠邈:遙遠。延佇:長時間站立,形容盼望之切。
*靡:沒有。
*新好:春天的新樹。
*于:語氣助詞,無實義。征:指時光流逝。
*促席:坐近。
*庭柯:庭院中的樹木。
*斂翮(hé):收斂翅膀。
品讀
偉大的詩人常有一種遺世獨立的孤獨感,滔滔濁世,普通人可以“淈其泥而揚其波”(屈原《漁父》),他們卻不肯。
因為天性之中那種慕光好潔的本質,陶淵明離開官場,走向田園。可是,即便一個人背離塵俗,遵從心之所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也還是渴望著這個選擇能被周圍的人理解。“思親友”的這首《停云》詩,便是在呼喚一個可以促膝談心的“良朋”。
陶淵明有這樣的“良朋”嗎?只怕是很少的。他曾慨嘆“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陶淵明《與子儼等疏》),遺憾連近鄰與妻子都不能理解他的選擇,只能是“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有人始終隨波逐流,屬于自己的靈魂不曾蘇醒,有人卻是清楚地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愿意過什么樣的生活。自我覺醒的靈魂注定要承受與世長違的孤獨,然而,與自己相處,與心靈對話,縱然孤獨,卻是詩意的開始。
陶淵明是如何處理他的孤獨的呢?《停云》這首詩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我們知道他在春雨蒙蒙、云氣繚繞的時節思念一位朋友,他非常想跟這位朋友見面相談,可最終還是未能見到。“愿言不獲,抱恨如何。”只看這最后的兩句話,真是充滿孤寂和悲傷。
然而通篇讀下來,全詩卻并沒有懷人不見那種近乎凄厲的情調,因為大自然本身即可成為陶淵明安置自己心魂的所在。這首寫在春天的詩里,有窗邊新釀的春酒,有園中新生的枝條,有樹上婉轉鳴叫的飛鳥。陶淵明享受這一切,在思念良朋的同時也有余裕去欣賞身邊的美景,深摯的思念彌散在春色之中,淡去了一些感傷的味道。
《停云》四言的詩句,讀起來從容舒緩,遣詞造句色調溫暖,筆觸和柔,于是讀者所體驗到的,更多的是風光之盛與閑適之美,而非趨于激烈的思念之情。在孤獨中尋找慰藉與快樂,在四時風物里妥帖安置自己的情緒,是陶淵明教給我們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