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
清晨,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給人一種寧靜而溫暖的感覺。我如往常一般走出地鐵,沒有了前幾天的新鮮感,一切又恢復了往常。然而,今天的我卻帶著一種別樣的心情,因為在這看似熟悉又平凡的馬路上,我發現了更多曾經被忽視的東西。
這條并不長的路上,便利店和餐飲店,電梯小區和黃皮樓獨棟老房子相互交織。那種 90年代的老式筒子樓,你們知道么?就是那種一個樓梯連接著一排門口,就像電視劇“七十二街坊”里,沒有什么隱私,但是很溫馨的那種老式建筑,隱藏在這片房子中。它們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它們與現代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沉淀。
在地鐵里,我便計劃好了,下午我要請假,我要去看看這個世界,不再等待明日。
上午的公司,時而平靜,時而有人爭執,而我卻如同一個事外者,一切都與我無關。只有在出現戰略規劃矩陣圖的問題時,才有人來咨詢我,于是,我簡要介紹了矩陣圖的做法和特點,卻不知對方能聽懂多少。我只能盡人事,畢竟我無法確保能讓每個人都完全理解。
在和人事溝通離職交接單的事,又或討論離職證明和社保問題時,讓我再次感到,有些事情必須提前說,那種突然橫空出世的狀況,一次就已經足夠讓人疲憊。
下午,我請了假。走出公司,迎著秋天涼爽的風,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這一天,我要去實現自己當初的想法——繞海珠區轉一圈。這個想法源于四年前剛來公司時,那時中午騎車最遠去到了太古倉,看著地圖上海珠區的地圖,我便萌生了繞海珠“環島”一周的念頭。如今,不再等待,就今日。
我從濱江路的江灣橋底開始,一路向著白鵝潭的方向騎行。遠望天字壹號碼頭,那古老的碼頭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從前京官上任,就是從這里進京或到埠昵。過海珠橋,到解放橋,一路上江邊酒樓的餐飲店熱鬧非凡,與江面上的寧靜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經過花市老街,仿佛能看到春節時那鮮艷的花色和熱鬧的景象。繼續騎行,從人民橋底騎過,來到了白鵝潭公園,遠觀白天鵝賓館,那優雅的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再沿綠道一路向南,經過太古倉碼頭,曾經的記憶涌上心頭,這里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見證了我的成長。繼續前行,來到了光大花園,到了鶴洞大橋。然而,鶴洞大橋下面的綠道正在施工,不得不繞行一大圈。在從橋底繞圈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底層人民的生活。這里各種年齡、各種工作的人都有,拉貨的、拉紙皮的、洗車的,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努力著,他們的身影讓我感慨生活的不易。
不經意,誤入一條二線道路,看到紡織廠在江邊地塊在平整,還看到制藥廠的廠房,又有一間破敗的廠房,門口的招牌字樣已經在風雨中缺失,似乎都在等待著新的變革。我又意外看到熟悉的“雙橋”名字,這個曾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招牌。我驚嘆于工業大道上竟有如此多的工廠,如今又有如此多的地塊空出來。這里曾經是工業的輝煌之地,如今卻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轉型。原來廣州還有那么多的地,還可以建那么多的建筑,這座城市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穿過一片城中村,幾棵高大的雞蛋花樹映入眼簾,它們猶如歲月的守護者,見證了這里的變遷。在旁邊看到紅色活動基地,讓我感慨在廣州市內竟有如此多旺與靜、現代與破敗、新與舊的強烈對比。那些現代化的高樓、繁忙的碼頭、熱鬧的商業區,展現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在這里,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歷史與未來相互呼應,這種獨特的魅力讓人無法抗拒。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時間去停下來觀察身邊的風光。
出了城中村,又上了一段二線道路,兜兜轉轉又到了一段江邊。這里江面開闊,貨船上的建筑廢料殘渣仿佛在訴說著城市建設的故事。江面駛過一艘拖船,船上都是貨柜,粗略一算足有 100多個貨柜,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繁忙與活力。這里的江邊真的是空曠,空曠到可以大聲歌唱而不必擔心有人理會。在這寧靜的空間里,人與大自然可以融為一體,可以感受著風的撫摸,傾聽著江水的流淌,感悟城市的故事。
又騎過一段城中村的路,過了一座不知名的橋,見到了洛溪大橋,這座橋我熟悉,以前我很多次跟著廠里的貨車,從這里路過廣州去到了中山和深圳。再往東是一條主路,騎過去就是幾棟外形古怪的高樓,那是廣州船級社的總部,低調而有底蘊。繼續往東,都是偏僻的果林路和城中村,如果不介意,可以一路騎行到最東端,去到黃埔古港。這里充滿了歷史的氣息,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在新港東路的最東端,有一個碼頭,可以出海珠,去到長洲島,我從這里去過長洲島,對那里的寧靜與安逸是有了解的。
騎車一下午,真是酣暢淋漓。今日事今日畢,我實現了自己的小目標,也收獲了滿滿的感動。明日,又是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我不知道未來會帶給我什么,但我知道,要有一顆勇敢的心,去迎接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