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有方·中學篇:智慧陪伴 助力夢想
- 高瑜 曾祥智 黃娟主編
- 3143字
- 2024-10-15 17:54:32
第3節 導航成長,智慧陪伴
現代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統一體,三者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家庭教育是每個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也是家庭自身的迫切愿望,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關系到個人事業成敗、國家興衰的大事。家庭教育的根基在家庭,關鍵在家長。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教育的引路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學校、社會所不能代替的,它側重于道德教育,教孩子怎樣做人、怎樣生活。這種教育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來實施的。家長究竟該怎樣幫助孩子,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導航系統”呢?
明確定位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校,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加強和發展。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并構成教育的有機整體,是人實現社會化的必由之路。事實證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減少和抵抗社會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是家庭教育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必須重視家庭教育,才能搞好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當孩子表現出特殊的興趣和能力時,家長要給予必要的鼓勵和指導。
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初中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單純的知識教育難以實現此目標。重學習成績、輕品德教育的趨向和教育方法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孩子怎樣做人。
首先,家長要注重德育,對孩子要進行愛國主義、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法紀的教育。初中階段是德育的關鍵時期。家長最好不要對孩子嬌慣溺愛、百依百順,甚至用金錢、物質刺激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孩子陷入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拜物主義,產生羨慕、向往、追求高消費的思想,使孩子喪失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良好品德和立志成才的崇高志向。
其次,家長要優先考慮孩子成長所需,重視精神層面的教育。家長要將家庭的文化建設放在優先的地位,重視和加大家庭精神文化建設的投入。家長要注意教育孩子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和意識,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品德,培養孩子寬容、善解人意的風范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留一些困難、障礙、曲折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去處理、去完成,使孩子領略成功的喜悅,豐富精神生活。
最后,初中階段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家長要注意合理搭配飲食營養,同時督促孩子加強體育鍛煉,多讓孩子進行戶外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德、智、體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不偏不廢,孩子才能智力強、素質高、身體壯。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行動,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由家庭教育的特點可知,子女的性格、思想、生活習慣等父母都非常熟悉,只要教育方法得當,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家長不能忽視和放松對子女的教育,片面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把子女送進學校就不聞不問了,認為有學校、有老師教育就行了,這樣的家庭環境,子女是難以成才的。
尊重信任
家長的教養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生活態度。家長如果溺愛孩子,一味遷就孩子,孩子會變本加厲,從而養成壞習慣;家長態度堅決,孩子也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并養成好習慣。當然,禁止孩子的某些行為和拒絕孩子的要求是很講技巧的,前提是要保護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除了尊重孩子之外,家長還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不過多限制,不隨意打探孩子的隱私。隨著孩子的成長,要給孩子越來越大的自主空間。雖然適當的管教是必要的,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更多的是要引導孩子自覺和自律,給孩子自主空間。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不僅孩子要解決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決自己與孩子關系上的困惑。家長過分管制日趨成熟的子女,是許多孩子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系良好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大于親子教育。家長要想方設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樣家庭教育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有研究報告指出,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有顯著影響。在溫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比較開朗樂觀、積極自信,人際關系比較好,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相反,在冷漠、壓抑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缺乏安全感,不思進取,有的孩子還會出現攻擊行為,處理不好人際關系。不過,孩子并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家庭的影響。有些孩子因為家庭環境不太理想,所以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個人努力應對環境的挑戰,因此各方面能力更加突出。
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溝通。溝通可以是分散進行的,比如一起散步或出游時,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溝通的內容可以事先設計,也可以隨機。溝通時,要鼓勵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這樣才能達到深度溝通的目的,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父母要讓孩子獨立,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不要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喜歡用什么方式對待孩子就用什么方式;不要拔苗助長,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要認為父母的教育作用不大,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思維,相較而言,父母一般是強勢思維,所以要特別注意,不要把自己成年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說話做事,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
在良好的親子關系里,父母不需要為孩子放棄自己的一切,父母需要有自己的成長空間,有正常的夫妻相處空間,有自己的事業成長空間,有自己減緩壓力的空間。只有自己不斷成長,才能不過于依戀孩子,才能適應不斷成長的孩子,也才能贏得孩子更長久的敬愛。
言行一致
家庭教育不像學校教育,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內容等,家庭教育貫穿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思想,點點滴滴融入子女的心靈深處,為子女指引人生道路的前進方向。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對自己的要求比較寬松。整日吃喝玩樂、不講信用、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培養不出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也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對孩子不是斥責就是打罵,總在孩子面前吹胡子瞪眼、擺家長架子,對這樣的家長,孩子往往口服心不服,叛逆心理也會越來越強。
家長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談心,孩子才能向你吐露心事、講真話,否則容易產生代溝,思想產生隔閡。家長需重視日常修養,家長的言行會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產生深遠而恒久的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無不帶有家長的烙印。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長言行一致,孩子會言行一致。
寬嚴相濟
首先,“寬”是指家長對孩子要真正關心愛護,對他們的某些缺點、錯誤,對他們的某些反常行為,要持寬容態度,不是見到錯誤就批評指責,而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出克服的途徑和方法。而“嚴”是指對孩子的行為、想法要細心觀察,密切注意,隨時掌握情況變化,嚴格管理,控制不良行為的產生,引導其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其次,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目標過高,孩子即使用盡全力也無法達到,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父母提出的要求應符合孩子實際情況且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此外,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應該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經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認真做,不能說了不算數,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否則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最后,還要給孩子一點“不聽話度”,就是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信奉“聽話道德”。不能認為孩子稍不服從就是大逆不道,這樣往往壓抑了孩子的創造性。我們主張孩子在行為上以聽話為主,不打架、不罵人,有文明行為,而在思想上可以“不太聽話”,要有獨到見解,因此家長要給孩子一點“不聽話度”,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