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元明清散曲選
  • 王起主編 洪柏昭 謝伯陽選注
  • 2275字
  • 2024-10-16 17:42:27

一 散曲的產生和特點

散曲可分為北曲和南曲兩種。它們的出現,同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同文學、音樂的發展也有關。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由于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居住民族的不同,表現在生活和文化上也有差異。當國內由一個統一政權管轄的時候,這些差異還不太明顯;而當國內政權分立時,這些差異就越來越明顯。從十二世紀前期起,女真族和蒙古族統治者先后占據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與南宋相對峙的金和蒙古政權;到了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還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

我國傳統的音樂、歌舞發展到北宋時期,已經相當豐富,大曲、轉踏、鼓子詞、唱賺、諸宮調、曲子詞等,在各地相當流行。在統一政權底下,這些藝術起源的地區雖各不相同,但大體上以統一的形式演唱;宋金對立以后,逐漸出現了變異;加上各地不斷涌現出新的民間歌曲,于是就逐漸融合、發展為新的文藝樣式。這新的樣式,從戲劇上來說是雜劇和南戲,從音樂和詩歌上來說就是北曲和南曲。

無論北曲還是南曲,其曲調的主要來源都是民間歌曲。女真族和蒙古族統治北方的時期,北方的民歌創作相當興盛,“俗謠俚曲”大量涌現。據元人燕南芝庵《唱論》載,東平、大名、南京(今河南開封)、彰德、陜西等地都有各自傳唱的歌曲,少數民族的音樂也不斷傳入,這兩部分曲調占了北曲曲調的大多數。在這基礎上,北曲又吸收了大曲、唐宋詞、諸宮調的部分曲調,組成了龐大的聲腔系統。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契丹、女真、蒙古人更具有慓悍粗獷的作風,他們的曲調也就具有迥異于宋詞音樂的風格特點;即使是被吸收進來的詞調,也是經過了改造,納入統一的聲腔系統的。配合這些曲調創作的歌詞,除了受音樂風格制約以外,還要受南北人民生活、語言、審美心理等方面差異的影響,其表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也就與宋詞大不相同;簡單說來,就是多用北方口語,句式靈活多變,在定格外可加襯字,韻腳平仄聲通押,用韻較密,不避重字、重韻,表現手法尖新刻露;給人以生動活潑、豪邁粗獷的印象。

南曲也起源于宋金對立時期,其地域則是東南沿海一帶。“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謠”(見徐渭《南詞敘錄》),構成它曲調的基礎。在發展過程中,它又吸收了大曲、唐宋詞、諸宮調、唱賺中的曲調來豐富自己;北雜劇在元代流傳到南方以后,它甚至還吸收了雜劇的曲調。這樣,比之北曲,南曲的曲調就更加豐富。值得注意的是,它吸收的詞調,要比北曲多得多,而且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唱法。這是因為許多文人、藝人隨著宋室的南遷,把詞帶到南方來之故。南方的文學藝術一向比較溫柔婉轉,南曲的曲調也帶著這一特點;因此根據這些曲調譜寫的歌詞,也就典雅纖麗,與長短句詞相差不遠:它少用襯字,口語的運用也遠沒有北曲多,比較講究字面的雅正和表意的含蓄。

南北曲在宋金對立時期差不多同時產生以后,北曲的發展卻優于南曲。這是因為北方戰亂頻仍,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不習儒術,思想控制有所放松,傳統的詩文衰落,故文人從事這種新興歌曲的創作較多。而南宋則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視民間歌曲為鄙俚,故染指的極少。等到元朝統一了中國,由于蒙古統治者的愛好,也由于藝術上的比較成熟,北曲挾雜劇的勢力風行全國,南曲就更加一蹶不振,無人注意了。元末南方人民紛紛起義,南曲才開始重露頭角,在散曲中也開始出現了南北合套。但直到明初為止,它還是“柔緩散戾,不若北之鏗鏘入耳”。(《南詞敘錄》)所以明初的曲壇,也仍然是北曲的天下。弘治、正德以后,南曲隨著傳奇的發達和經濟文化重點逐步向東南地區轉移,才逐漸興盛起來,取得了與北曲并駕齊驅的地位。到了嘉靖、隆慶年間,以經過改造的旋律優美的昆山腔演唱的南曲,一下子風靡全國,北曲遂迅速衰落。此后雖然一直也還有北曲的創作,但卻是經過昆山腔改造的北曲,不復是原來的樣子了。到了清代乾隆以后,昆腔衰落,南北曲逐漸變為徒詩,成為文人格律詩的一種。

下面,簡單敘述一下散曲的體裁特點。

無論北曲或南曲,都可分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每支獨立,一韻到底,相當于詩的一首,詞的一闋。每支小令都有一個牌名,即曲調的名稱。《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個,南曲則有一千五百十三個。各調有不同的字數、句法、平仄、韻腳,即所謂“句式定格”。這些曲調分屬于不同的宮調,北曲有十二宮調,南曲有九宮十三調。小令還有兩種變體:一是北曲中的帶過曲,即連用兩首或三首宮調相同而旋律恰能銜接的曲調,合成一首新曲。其組合有一定規律,不能隨便搭配,常見的有〔雁兒落帶得勝令〕、〔沽美酒帶太平令〕、〔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等。二是南曲中的集曲,又名犯調,它的形式與北曲的帶過曲相似,而內容實不相同。帶過曲是取各曲的整體合成,調名仍用各曲原名相連;集曲則摘取各調的零句而合成一個新調,另外起一新名。例如〔醉羅歌〕是摘取〔醉扶歸〕、〔皂羅袍〕、〔排歌〕三調各數句而成,〔金絡索〕是集〔金梧桐〕、〔東甌令〕、〔針線箱〕、〔解三酲〕、〔懶畫眉〕、〔寄生子〕各數句而成,〔七犯玲瓏〕集七調,〔巫山十二峰〕集十二調,還有多至集三十調的。而帶過曲則連用不能超過三曲。

還有一種叫作“重頭”的小令,即一再重復使用同一曲調,歌詠一件連續的或同類的事情。例如元代張可久用四首〔賣花聲〕分詠春夏秋冬四景,明代無名氏以百首〔小桃紅〕詠唱《西廂》故事。但這種小令每首用韻不同,所以并不能算一套。

套數是較為復雜的結構,它吸收宋大曲、轉踏、諸宮調等聯套的方法,把同一宮調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聯綴起來,首尾一韻,并有尾聲(也有少數沒有尾聲的)。元代末年出現的南北合套,把宮調相同的南北兩種曲調,交錯使用,有一定格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宣化县| 高安市| 洛扎县| 南部县| 阳春市| 鱼台县| 建宁县| 沙雅县| 万载县| 盐津县| 西林县| 丹凤县| 洪江市| 隆德县| 宿州市| 个旧市| 绥棱县| 兴义市| 旬邑县| 洮南市| 漳州市| 江北区| 应用必备| 广丰县| 明光市| 沅江市| 凯里市| 潞西市| 长治市| 江都市| 舞阳县| 盐城市| 嵊州市| 阜新市| 杭锦后旗| 霸州市| 娱乐| 石林| 弥渡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