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唐詩三百首
  • (清)蘅塘退士選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 2518字
  • 2024-10-16 18:17:25

導讀

在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戲劇、小說等敘事類文學是在元、明、清各代才充分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以抒情為基本特征的詩歌,一直占據著文學的主流地位。所以,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唐代(618—907)是詩歌的黃金時代,作為“一代之文學”的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頂峰。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割不斷的,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直到今天,唐詩仍然是每個社會成員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個人只要接受過初等教育,就能背誦幾首唐詩。并沒有任何形式的社會約定,也幾乎沒有任何其他選項,李白《靜夜思》這首小詩至今仍是牙牙學語的幼兒首選的“語言文學”教材,年輕母親都會用“床前明月光”的文化乳汁哺育孩子的心田。可見唐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唐詩數量巨大,清代康熙年間官方編成的《全唐詩》,收詩近五萬首。唐詩的選本,在唐代就出現了,歷經宋、元、明、清,傳世的唐詩選本有六百種以上。然而,唯有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原名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一枝獨秀,時至今日,仍在社會上廣泛流布,承擔著普及唐詩的任務。這是有原因的。首先,蘅塘退士在《序》中說,此書是作為“家塾(相當于今天的小學)課本,俾童而習之”,它原本具有普及讀物的性質。其次,《序》中又說選詩的原則是“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換句話說,這些詩篇在千年以上的傳播過程中經歷了讀者大眾的鑒別篩選,所以,總體上可以視為五萬首唐詩的“代表作”。讀者嘗鼎一臠,便能領略唐詩的一般風貌。

唐詩的優秀作品之所以能夠獲得后世讀者喜愛,就本質而言,是因為其內在生命中含有“人性”的基因。《唐詩三百首》中除了一首《列女操》字面意義違背人性外,其馀詩篇無論表現何種題材內容,均從某一角度反映了人性的一個側面。人性是一個廣義的話題。諸如愛情、親情、友情、鄉情等世俗人性,在《唐詩三百首》中都有生動反映。除此之外,人性還有更重要的內容,就其大端而言,有三個方面:

一是希望人生有所作為,人生價值得以實現。對于唐人來說,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就是步入仕途,報效朝廷,在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唐代實行科舉制度,選官用人空前地公平公開,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讀書人的用世熱情,因而唐詩中多寫宏偉不凡的人生抱負,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的少年壯志,“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的入世渴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的強烈自信,以及許多邊塞詩所抒寫的立功疆場的豪情,都包含了張揚人性、實現人生目標的積極意義。當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時,詩人則會發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的浩嘆,產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的煩憂,甚至發出“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的呼喊,這是人性與社會現實沖突時迸射的感情火花。

二是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獨立。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又不可能不受社會的約束,尤其在追求功業的過程中更難免要以犧牲自由為代價。面對現實,詩人們或者如李白那樣身在朝廷而堅守自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或者轉向世外尋找另一個擺脫了世俗的天地,來獲得精神補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的幽靜山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的溫馨田園,都令人精神解脫,心曠神怡。山水田園詩就是這樣產生的。

三是對生命、對弱者(包括蒼生黎庶)的關愛與同情。唐詩中許多批評時政的篇章,固然顯示了詩人關切政治的宏大襟抱,但出發點仍是對弱者的同情。比如杜甫《兵車行》、張籍《沒蕃故人》等反戰之作,王昌齡《長信怨》、朱慶馀《宮中詞》等宮怨詩,無不展現了詩人滿含“惻隱之心”的悲憫情懷。詩人對生命的關愛還會超越人類而及于花鳥蟲魚等物類,如孟浩然《春曉》對落花的憐惜,崔涂《孤雁》對失群雁的系念,同樣能撥動人的心弦。

唐詩的豐富內容難以備述。一些詩句雖然并不顯示明確的思想意義,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有些詩句甚至意思朦朧而難得確解,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但讀來卻能愉悅人的心靈,給人以美的享受。另一些詩句則富有哲理意味,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等,啟人心智,耐人涵泳。

唐代詩人享有充分的創作自由,詩人們盡情揮灑各自的天分與才能,杰出詩人無不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李白號稱“詩仙”,詩風豪放飄逸;杜甫號稱“詩圣”,詩風沉郁頓挫。王維的山水詩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孟浩然的田園詩則被聞一多評為“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唐詩雜論·孟浩然》)。同是邊塞之作,岑參詩奇峭壯偉,高適詩感激浩蕩。白居易詩風平易曉暢,他的長篇歌行《長恨歌》、《琵琶行》一經問世便廣為傳誦,以致唐宣宗在悼詩中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李商隱詩風朦朧幽深,他的《無題》詩被王蒙比喻為“混沌的心靈場”(見《雙飛翼》)。捧讀《唐詩三百首》,確能領略到“從山陰道上行”(《世說新語·言語》)那種應接不暇的美。

《唐詩三百首》按詩體編排。“五言古詩”在漢代興起,讀來有滄桑古樸之感。“七言古詩”又稱歌行,句式雖以七言為主,但長短變化沒有任何限制,是一種最自由、最能發揮詩人才情的詩體,李白、杜甫都是寫作歌行的高手。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總稱“格律詩”(五絕中有非格律的“古絕”,如王維《鹿柴》),格律詩孕育于南朝,至唐初定型,成為唐代最常用的詩體。此外,第一、三、五、六諸卷目錄中有標出“樂府”者,是因為這些詩的題目出自漢魏晉南北朝“古樂府”或唐代“新樂府”,就詩體而言并無特殊處。至于“樂府”為何物,是一個專門話題,則不能細說了。

薛天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五常市| 长子县| 包头市| 龙江县| 宜兴市| 蒲城县| 吴江市| 正镶白旗| 太保市| 泾源县| 凤凰县| 公主岭市| 澎湖县| 龙陵县| 浦县| 多伦县| 两当县| 柘荣县| 广西| 柘荣县| 柏乡县| 仙桃市| 道孚县| 通辽市| 仪征市| 南郑县| 东宁县| 犍为县| 南华县| 汽车| 临邑县| 惠东县| 留坝县| 永登县| 凤翔县| 界首市| 鄢陵县| 古蔺县| 重庆市|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