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
- (清)蘅塘退士選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 1486字
- 2024-10-16 18:17:25
同學們,你們好!
初次翻開《唐詩三百首》,目錄中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王之渙、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好似溫情的故人,向我們款款走來。他們通過詩歌,將個人的生命體驗融進更加宏大的時代敘事中。于是,我們在他們的筆下看到了唐朝初、盛、中、晚不同時期的社會畫卷。
在我們開始思考為什么要讀唐詩的當下,不可否認地,唐詩已經成為刻在我們中國人基因里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從那些經典詩篇問世后,“黃河”之上的“白云”飄揚著的不只有王之渙的登樓豪情;在每一個“春眠”醒來的清晨,我們都會關注“鳥啼”“花落”;我們的“相思”在王維的“紅豆”中有了具象化的表達;游子的鄉愁因李白的月光而起;旅人的秋思在“無邊落木”與“不盡長江”中被觸發;我們會猜測定期飛回的燕子是否還記得“王謝”家族的輝煌;“一歲一枯榮”的原上草或許是我們對物候學的初印象;“當時已惘然”也已成為我們面對人生無常的慨嘆……
或許你一直以來認為《唐詩三百首》是書柜中“理所當然”的一員。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又是詩歌的高潮時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柜里有一本與唐詩相關的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有且只有一本,大概率是《唐詩三百首》。作為一本唐詩選集,《唐詩三百首》是依靠編者蘅塘退士出眾的詩歌鑒賞品味、適宜的選擇標準、精心的編排才脫穎而出的。論選本,唐代即有唐人選唐詩的《河岳英靈集》,之后歷代都有各類唐詩選本。論針對兒童的選本,在《唐詩三百首》盛行之前,《千家詩》流傳甚廣。《唐詩三百首》的編選過程還深受同一時期《唐詩別裁集》的影響。但《唐詩三百首》承受住了時間的檢驗,成為經典,成為我們很多人家書柜案頭最常見的唐詩選本。
再次翻開《唐詩三百首》,原本“尋常”的它是不是變得“不尋常”了?這本具備“方家眼光”的詩歌選集與你的相遇絕非依靠運氣,而是憑借實力。它的實力首先體現在所選詩歌多為精品。一本詩歌選集,所選詩歌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其價值。《唐詩三百首》既選錄名家名篇,也收入作者名不見經傳但質量很高的作品。三百馀篇各有風姿,實屬難得。它的實力還體現在覆蓋面的廣泛。在詩人的覆蓋方面,在《全唐詩》所收錄的唐代兩千馀位詩人中,蘅塘退士雖只精選七十七家,但唐代名家幾乎悉數囊括。著有精品詩作但名氣不大的詩人也有收錄。且作者身份多樣,不僅有純文人,也有皇帝、僧侶、歌伎等。在詩作題材的覆蓋方面,蘅塘退士并沒有因為此書主要針對兒童即如《千家詩》般多選與四季相關的淺近作品,而是廣泛涉及邊塞戰爭、羈旅思鄉、交友送別、山水田園、愛國憂民、詠史懷古、閨怨宮怨等題材。具體而言,無論是應試、仕宦等嚴肅話題,還是日常的賞畫、觀舞等休閑活動,均有涉及。這使得《唐詩三百首》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是一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唐代社會風貌的作品。
如果說童年時閱讀這本書的你是有意無意之間選擇了一條學習詩歌的“入門之路”,少年的你,或是進一步成長的你,再閱讀這本書,想必也會有所收獲。如果未來的你不如意之時,也可以再拾起這本書,因為“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是語言可以到達的極限,唐詩于毫末之間,豐富著我們的感官系統。我們讀唐詩不單是讀平仄音律,也不只讀藝術手法、讀思想內涵,更是能夠跨越時空,與千年前的古人產生心靈的共鳴,有時哪怕只是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從世界的繁雜中脫離出來,獲得片刻自由。每個人的心里都流淌著詩意,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美的追求與感悟,對精神世界的回溯與審視,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與求索。當下,在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我們也需要一如既往地從唐詩中獲得向理想奔跑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