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整月奔波于書鋪之中,親自挑書、理書、登記借閱,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自那次因押銀之事引發風波,他便著手立制,取竹為籌,每冊借出之書皆有編號與破損等級,學子名諱與暫居之所亦一一詳記于冊。
漸漸地,寧府書鋪因“講理不欺”之名傳開。士子口耳相傳,常言:“寧家書鋪,公道有據,既可借閱,又不勒銀,寧大人心善,設此以濟學人。”
此言傳至學宮,有老先生頷首感慨:“世道雖澆漓,尚有清風之舉。”
白澤聽聞這些言語,只在心中默記,不露分毫,仍是每日拂塵整架,俯身低語。
一日,管家見帳本又查支出,不禁皺眉道:“鋪中忙碌半月,竟不盈銀?此子果是懵懂之人!”當即疾步入內院,欲向主母告狀。
王氏正倚窗看花,聽管家言辭懇切,眉頭一蹙,道:“且慢,你且喚白澤前來,一并問清。”
偏偏此時,寧大人罕見踏入中庭。數年來,自母子爭執一事后,他幾未涉內院。今番突然現身,眾人皆驚。
“阿娘。”寧大人拱手,“兒近日偶聽人言,說我仁德設書鋪,開門借書濟士,此等清譽,竟歸于我身,實在慚愧。”
王氏一愣,旋即莞爾:“你未理內務,竟得此名,怕是那白澤張羅得好。”
說話間白澤已到,向寧大人見禮。寧大人打量一番,道:“我得清譽,聽聞是你所籌,怎不早來回稟?”
白澤忙躬身道:“老爺言重,此鋪本為主母所設,小人不過奉命承辦,得此聲名,皆賴主母仁心,小人怎敢居功?”
王氏聞言,眼角含笑,輕輕點頭。
寧大人看了母親一眼,再看白澤,心中不由微動,道:“你倒是知禮識分,不驕不躁。”
一旁的管家原想告狀,見此情形,只得悻悻退下,不敢再多言。
王氏緩聲道:“這書鋪雖未得大銀,卻為府中換來一番清譽,也叫你這幾年冷落無聲的名頭,重新為人所念。小事亦有大益。”
寧大人望著白澤,眼神中多了幾分贊許,嘆道:“是我忘了此子,今日再見,果真是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