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天國
西溪是詞園,是夢鄉(xiāng),也是食客如癡如醉的地方。那里河網(wǎng)交錯,水路縱橫,塘池星羅棋布,漁農(nóng)產(chǎn)品應有盡有。由此做成的美味佳肴,千年流傳。
相傳,一統(tǒng)中國的大帝秦始皇愛吃魚,卻又很怕魚刺,不少御廚名庖由此喪命。一次,秦始皇巡游到錢塘西溪,請名廚為其烹調(diào)魚肴。廚師想噩運將要來臨,于是將滿肚子怨氣發(fā)泄在案板上,用刀狠剁魚身,未料到,魚刺卻從魚茸中穿出。此時傳來“上膳啰”的呼喊,廚師急中生智,拔掉魚刺,將魚茸捏成團放入鍋中,燒成了一道味美色鮮的魚丸菜。這碗魚丸湯,似出水芙蓉一般,色澤白如玉,鮮嫩賽豆腐,香味四溢,未待跑堂端出,始皇就已聞香起身,幾欲步入廚房,真可謂此時已忘朕是帝,垂涎欲滴嘰咕腸。魚丸湯上桌后,始皇嘗之,龍顏大悅,重賞了廚師,并欽賜“汆魚丸”之名。自此,西溪魚丸名聲大振。
秦始皇的嗜好給了我一種啟示:一代君王亦是凡人之胎,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屬于自己的偏好,也會為此孜孜追求。只不過,偉人、名人的嗜好與偏好具有擴散性,會影響社會及他人;具有引領(lǐng)性,會讓人追逐和仿效;還具有持續(xù)性,會讓歷史記載和留聲。
兩千多年過去,秦始皇的魚丸情一直隱留在歷代帝王心中。乾隆對此更是青睞有加。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一路輕舟泛歌,就曾到過西溪御皇池。當時,御皇池邊柿樹成林、碩果累累。看著鮮熟的柿子鋪天蓋地,皇上忍不住即刻起身上岸。
豈料剛離船,一顆碩大的柿子果就完好無損地掉落眼前。隨從甚奇:“皇上洪福,柿子迎駕啊!”
乾隆皇帝樂開了花,邊嘗柿子邊開金口:“賜柿樹千年壽辰,再栽柿樹四千。”
皇上希冀西溪柿子似蘭溪俞梁山的大紅柿,滿山紅遍。西溪也不負所望,當年乾隆賜栽之樹,有不少至今還健活于洪鐘別業(yè)曲水之旁。
辛卯年(2011年)晚秋,我應西溪慶漾先生之邀,與家人興致勃勃地前往柿林嘗鮮。曲水旁,我凝視著那棵三百年的柿樹,半爿樹墩雖已腐爛,另半爿仍頑強地生長著,且紅柿已掛滿樹梢。我思忖,要不是歷史的風云漫卷,古時柿樹成林、遮天蓋地、紅果累累的景象定當延續(xù)至今。而今人徜徉在乾隆眼中的盛景之中,也必然是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的。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這是蘇東坡對西溪竹肴的贊美。蘇東坡不但是個大文豪,也是一位知味善賞的美食家,烹飪技藝高超,親手創(chuàng)造過許多佳肴。他自稱老饕,曾作《老饕賦》,其中“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在世間流傳。東坡在杭任職,常到西溪烹飪竹肴。在他的細細究研下,“油燜筍”“東坡肉”“農(nóng)家三絕”,一道道西溪風味,風行于杭城內(nèi)外,至今長盛不衰。
濕地還是南宋宮廷的貢品地,雞鴨、鱉蟹、竹筍、柿子和西溪米酒等都被欽定為皇家御膳材料。西溪特色風味以選料優(yōu)、制作精、重原味、爽人口、鮮無比,名傳中外。
帝王公侯嘗新鮮,民間布衣沓至來。各路美食家、饕餮食客慕名而趨,蜂擁而至。水下河鮮、樹上鮮果、農(nóng)家米酒皆在客食之列。昔日的御膳,今成民宴,眾人皆可在西溪盡嘗特色,盡品珍饈。
人們品肴、品湯、品酒、品風味,品上癮頭、品來意境、品足風騷,品出了三種境界:
一為饑不擇食之境:饑腸轆轆步子疾,眼盯美食叫不已。快吃快咽又快上,風卷殘云戀桌席;
二為細品慢嚼之境:盤中佳肴香馨飄,撩起味覺細慢嚼。嘗葷嘗素又嘗湯,品盡美味心難了;
三為微醺半醉之境:野幽佳味配好酒,西溪米酒為朋友。一杯一壺又一壇,喝得水鄉(xiāng)天地悠。
人們對美食趨之若鶩,也使蔣村酒樓、西溪莊園、西溪賓館、喜來登度假酒店、河渚特吃一條街,以及一年一度的杭城美食節(jié)人氣旺盛,喧鬧非凡。
薄暮降臨。當天目山送走最后一縷晚霞,夜色悄悄籠上了西溪。我與同行者安坐于古亭溪畔,靜聽濕地蟲唱鳥鳴,靜觀月下五彩流云,回味東坡居士所創(chuàng)特色風味。斟一壺美酒,品西溪佳肴,吟幾句古詩,或有古樂助興,或有歌女彈唱,追昔撫今,好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