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已選擇,正在推演中……】
【人的一生往往總是平淡的,關鍵時刻作出的選擇或許就決定了未來。
你靜靜地看著冒辟疆,心中思緒翻涌。
加入復社這樣的組織,必然會給自身及家族帶來諸多麻煩與風險。】
【你微微一嘆,緩緩開口道:
“冒兄拳拳之心,在下感佩不已。然如今我一心只想專注于科舉之事,實難分心他顧。
待日后時機成熟,若有可為,定當與冒兄共商大計。”】
冒辟疆聞言,眼中雖有一絲遺憾,但也表示理解。
“賢弟所言極是,科舉乃正途,當以學業為重。
那我便不打擾賢弟了,愿賢弟金榜題名。”
說罷,冒辟疆拱手作別。】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不直接同意,其實也就代表著拒絕。
雖然這是在古代,自己也還沒成年,但你婉拒的意思,冒辟疆作為聰明人應該也是明白的。】
【你起身相送,望著冒辟疆離去的背影,久久佇立。】
【心中的感慨不已,思緒也飄回到了三年前。
初至明末,你滿心壯志,立下救國救民的宏大目標。
那時的你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仿佛整個天地皆為你所掌,只待你大展身手,拯救萬民于水火。】
【然而,三年時光匆匆而過,你卻發現自己的精力幾乎完全被科舉功名所占據。
每日埋首于書卷之中,為了那一份榮耀與家族的期望而努力。
可如今想來,這三年除了在科舉之路上靠著記憶僥幸通過,自己竟一事無成。】
【曾經的豪言壯語還在耳邊回響,救國救民的目標卻如鏡花水月一般,看似美妙絕倫,卻又遙不可及。】
【反而是自己看不起的、不屑為伍的文人才子冒辟疆,勇敢地加入復社,身體力行地為國奮斗。】
【你不禁反思,自己這三年究竟都干了些什么呢?
在已經到來的亂世之中,只讀書是不是有些不夠了呢?】
“唉,系統,你提醒得對!
推演中的我已然擁有科舉考題的記憶,那么便絕不應該再將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全然投入到書本之中。
而是應當積極地運用這段時間去做更具意義的事情。”
李誠此時也幡然醒悟,自己仍舊是學生思維過重,習慣了按部就班的生活。
然而,在這亂世之中,就得采用非常之法,行非常之事。
科舉于他而言,理應是手段,而非目標!
想到此處,李誠雙手攥住拳頭,說道:“系統,我悟了!我知道下一次推演該怎么做了!”
他望向光幕,接著說道:“繼續推演,不管怎樣,都不能靡克有終。”
【再回到李府這邊】
【幾日過后,李榮武帶著撫寧侯府的程管家來到蘇州府。
此時的蘇州城,表面上風平浪靜,可局內之人皆知曉,這不過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兆。
城中大戶李家的命運,在這幾日便會塵埃落定。】
【李榮武一行抵達蘇州城內后,率先來到了撫寧侯在城中的別院。
隨后,他們謹慎地通過密道,悄然進入了李府。】
【當李老爺見到程管家后,瞬間大喜過望。
程管家掌控著侯府里里外外的具體內務事宜,他的到來,無疑意味著侯爺尚未打算徹底舍棄李家。
畢竟,侯爺身為宗室,不便親自經商。
這么多年來,李家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不知向侯府輸送了多少財富。】
【于情,李家多年來忠心耿耿,為侯府的繁榮貢獻頗多;
于理,侯府也需李家這樣的得力臂膀,繼續為其謀取財富。
故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侯府都不會輕易放棄李家。】
【一見面,程管家便直言問道:
“李公,城外流民造反之事究竟如何?李家可有資助他們造反?”
李老爺急忙連連擺手,高呼冤枉,道:
“我李家富貴滿門,一心經營家業,豈有資助之理?
老夫向來恪遵法紀,斷不會行此糊涂之事。”】
【接著,他又指向城外方向,
“且不論我李家毫無造反之意,單看城外那數千流民。
他們面容枯黃、衣衫襤褸,來自四方八面,彼此素昧平生。
多為老弱病殘之人,行走尚且艱難,如此一群人怎敢造反?】
【我李家乃是憐憫他們,方才好心為其搭建棚屋,使他們有個容身之所。
我等這是在積德行善吶,怎會無端被疑造反?
程管家啊,你與侯爺務必要洞鑒秋毫,為我等做主啊!”
李府眾人亦紛紛點頭,應和著李老爺之言。】
【程管家喟然長嘆,神色復雜地凝眸望向李老爺。
“李公,撫寧侯已借傳書知悉大概情狀。
侯爺遣我轉告于公,那城外流民造反之事,切莫再質疑其真偽。
如今,流民皆已散去,造反之人亦被就地正法,死無對證。
公言起義之事子虛烏有,然憑證何在?”
李老爺張口欲言,卻一時囁嚅,不知該如何回應。】
【程管家復又道:
“且此事已呈稟應天巡撫。
鎮壓起義、護持社稷此等功績,巡撫斷不會輕棄。
當下,若欲為那城外已被驅趕或處死者翻案,無疑是與整個江南官府為敵,決然無成功之可能。”】
【程管家面色愈發凝重,微微沉吟,言道:
“形勢確已嚴峻至極,侯爺自崇禎元年彈劾溫體仁貪腐之后,便屢遭攻訐。
如今若李家被扣上謀反罪名,朝中奸黨必定會往侯爺身上牽扯。”】
【李府眾人聞之,皆面露絕望之色。
若是連侯爺都無法相助,一旦被官府認定與造反之事有所牽連,李家必將面臨滅頂之災。
一時間,府中眾人心中惶惶。】
【此時此刻,李老爺也再難保持穩重,焦急地對程管家說道:
“若事情已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我相信管家也不必親自來蘇州一趟。
我李家對侯府忠心耿耿,若有良策,還請管家不必隱瞞。”】
【程管家見李老爺滿臉憂慮,忙安慰道:
“李公莫急,侯爺說了,若僅僅只是將李家保下來,所受的阻力會大大減小。
侯爺在留都經營多年,手握京營守備之權,此事雖難但還是能夠平息下來的。”】
【言畢,程管家又問道:“知府寇慎的態度如何?”
李老爺趕忙將先前自胡縣令處探得之情況逐一轉述。】
【聽到蘇州官府現今分為兩派,并未一邊倒欲討伐李家,知府寇慎亦未親自下場表明態度后,
程管家微微松了口氣,緩緩而言:“如此觀之,情形未如侯爺所料之惡劣。
那些大戶雖覬覦李家產業,但只要官府未下決心,他們亦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寇知府不明確表態,只怕乃是候著我侯府中人前去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