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柴火灶
- 從前慢,現在慢
- 寧象
- 1740字
- 2024-09-26 21:11:45
在海邊小鄉村里,生活著一位名叫根娣的老人,我稱她為奶奶。她已年近八旬,臉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一雙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奶奶家有一口代代相傳的柴火灶,是她家的寶藏。
傍晚,村舍上方被炊煙輕輕籠罩,仿佛一層薄紗輕輕覆蓋在這片土地上。廚房里,爐火跳躍,紅彤彤的火苗熱烈而富有生命力,照亮了添柴的雙手,也溫暖了整個空間。水在壺中歡快地沸騰,發出悅耳的聲響,灶邊的熱氣和煙霧相互纏繞,交織在一起,像是一幅如夢如幻的畫面。
炊煙飄散,在灶邊笑瞇瞇的奶奶旁邊,依偎著一個流鼻涕的男孩。回憶起那個缺煤少電、不知道液化氣是什么時代的往事,我們家做飯和烹飪全都依靠柴火灶。
這個柴火灶,見證了我家幾代人的生活歷程,它用粗糙的石磚砌成,老一輩人不僅僅叫它為“灶”,而是稱之為“打灶”。灶臺上下層次分明,上層是柴火熊熊燃燒的灶膛,下層則是承接灰燼的灰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維系著家的溫馨與熱鬧。灶膛上方,兩個圓圓的灶眼靜靜地佇立,那是兩口大鐵鍋的歸宿,承載著烹飪與養育的重任。灶臺的尾部緊緊貼著墻壁,一直延伸至室外,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煙囪高高聳立,將炊煙引向天空,象征著家的希望與未來。灶面經過泥漿的精心抹平,光滑而耐用,而火鉗與吹火筒則是灶臺的得力助手,一個用于添加柴火和控制火力,一個則在關鍵時刻吹出明火,讓柴火更加旺盛。
隨著時間的推移,灶臺上留下了煙熏火燎的痕跡,那些痕跡是歲月賜予的印記,見證了家族的興衰與變遷。當柴火灶需要翻修時,拆卸下來的舊磚塊將被賦予新的生命,成為莊稼的優質底肥,滋養著家族的希望與未來。
每當黃昏時分,鄉村里彌漫著炊煙的香氣,而奶奶家的炊煙總是最為濃郁。因為她堅持用傳統的柴火烹飪,認為這樣才能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美味。
后來,母親嫁進了這個家,她的到來讓這個古老的柴火灶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母親是個廚藝高超的人,她的雙手仿佛擁有神奇的魔力,無論是家常小炒還是節日大餐,她都能用這口柴火灶烹飪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那是家的味道,是溫暖的象征。
自我記事起,我經常和家人踏上采柴的旅程,穿梭在茂密的樹木之間,尋找合適的柴火,有時中午才回來。每次回家放下柴火扛,母親總會溫柔地夸贊我的能干與堅韌。有時整天都沉浸在山林之中,直到太陽緩緩落山,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家的路。雖然身體疲憊,當看到家人露出滿意的笑容,所有的辛勞都變得值得。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用柴火灶做出的烤土豆和紅燒肉,總是讓我垂涎三尺。烤土豆皮脆肉嫩,香氣四溢;紅燒肉則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那些簡單而美味的菜肴,是我對家鄉最深的眷戀。
然而,隨著我們家從農村搬到城市,柴火灶也逐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盡管現代的燃氣灶、電飯煲等等廚具已經普及,但在我的老家,那口古老的柴火灶依然占據著廚房的一角。它不僅僅是一個烹飪的工具,更是家的象征,是歲月的見證,是代代相傳的溫暖與記憶。
一天,村干部前來拜訪,他們計劃將村莊改造成現代化的旅游勝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他們看來,古老的柴火灶是村莊發展的障礙,應該被淘汰。
母親得知這個消息后,內心充滿了焦慮與不舍。她無法割舍這口陪伴她大半生的柴火灶,更舍不得那些通過柴火灶烹制而產生的美好回憶。于是,她決定站出來捍衛她的柴火灶。她與村干部進行一場激烈的爭論,她用自身的經歷和故事訴說柴火灶在村莊和家庭中的重要性,充滿智慧和情感,使村干部陷入沉思。
經過激烈的討論,村干部們最終決定保留這些古老的柴火灶,作為村莊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展示。柴火灶得以留存,繼續見證著家庭的溫馨和村莊的變遷。
從那時起,母親成為了村莊的文化傳承者,她經常邀請游客到家里來,品嘗家鄉美食。年輕的村民們也重新認識到柴火灶的價值,希望將這份古老的傳統智慧傳承下去。
母親堅守著她的信仰和智慧,保護著柴火灶和村莊的傳統文化。她的故事在村莊里傳播開來,成為了一段美談。
如今,那座古老的柴火灶依然矗立在母親的廚房里,它見證了母親辛勤的付出和家庭中的溫馨時刻,也見證了村莊的發展與變遷。它是母親生活的一部分,是她與家人、村莊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紐帶。
每當夜幕降臨,炊煙在村莊中飄蕩,家的香氣彌漫其中。那是柴火灶散發出的獨特香氣,是家的味道、是傳統的味道、也是母親一生守護的味道。它讓人們感受到家的溫暖與幸福,也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一份古老的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