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與變革
最新章節
- 第9章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 第8章 供給側與需求側:兩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 第7章 “十三五”戰略下的供給側改革
- 第6章 供給側改革的內容與路徑
- 第5章 供給側改革: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
- 第4章 消費商時代來臨
第1章 序
從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2015年12月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落下帷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被中央多次提出和強調,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發展語境中最熱門的詞匯。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需求就有供給,“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系就好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就屬于經濟的“需求側”,而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則屬于“供給側”。
2007年之前,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尤其2007年的GDP增速更是高達14.2%。但這一時期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高速增長,主要的原因就是“需求側”在發力。長期以來,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一直比較側重于“需求側”,強調投資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但這種策略在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即結構性矛盾,比如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根據公開的統計數據,2015年1月至10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石油開采、鋼鐵、煤炭等采礦和原材料行業利潤下降明顯;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面達47.52%,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實際上,在2008年之前,中國的產能過剩就達到了20%左右,而此后這一指標更是不斷上漲,目前已經超過了30%。
此外,我國目前正面臨“本土產品產能過剩”與“外國商品供不應求”的尷尬處境。比如,2015年的“雙十”,某大型外資超市在天貓商城售出的進口牛奶總量達到224萬升。此外,國外的化妝品、服裝、家用電器、日用百貨等也均受到國人追捧,是國內網民海淘的主要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對消費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重視,而本土產品問題卻層出不窮,產業結構仍然比較低端,這所暴露出的也是供給結構的問題。
而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調控的重點轉向供給側,以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而且,除了宏觀調控方向的轉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了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相信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落實,不僅我國經濟有望重新恢復增長的活力,而且住房、教育、醫療等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也會更加實惠和便利。
從需求側“三駕馬車”角色的淡化,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說明中國的宏觀調控思路正在發生重大的轉變,而這也是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中國正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能否實現經濟的轉型與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那么,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怎樣具體落實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是大家都應該思考和探索的。
王先慶與文丹楓合著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與變革》這本書不僅對我以上提出的這些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而且從經濟新常態、消費商時代、“十三五”戰略等幾個與供給側改革息息相關的角度出發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讀者能夠對供給側改革有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非常高興推薦大家閱讀。
央視特邀財經評論員
《華夏時報》總編輯
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