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寫《人類的不平等起源與基礎》時,在森林里獨自呆了一個星期。苦思冥想出一套自圓其說的邏輯,成為該書核心內容。情理與邏輯上在學界是被認可的。該書也成為了十七世紀有口皆碑的哲學典范。盧梭認為最初的人類具有兩種本能品行維系著人類社會的平等。人性中的善良即憐憫心;自我保存的需求,對群體幸福的追求。如果我們也效仿盧梭在森林中住上一段時日,赤手空拳,沒一件輔助的生存工具。僅憑兩只手和一副頭腦。那時,獨自求生會是怎樣的情形?親身經歷的體驗會怎樣?是否和遠古時期的人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安全,使性命無虞,其次是不餓肚子,盡量采集更多食物,讓自己吃的飽飽的。爭取能捱更長時間。”即便如此,這種實踐模仿在道理和生存邏輯能說的過去,但就實際情形,我們已是一個進化的非常完備、思維敏捷的人,與遠古時期的人類整體的愚昧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盧梭在樹林中“采集”的人類初始信息,十分逼真,也很科學。比之那些坐在遠離實際場地,僅靠思想漫游“去冥想人類各種情形”好出不知多少倍。但仍是臆想而來的產物。
我提及盧梭在森林中捱了七天,是想借鑒這個傳奇故事,使我們也有一種茹毛飲血人類原始的生存體驗。讓思維從0到1過渡一下,在實踐模仿中想象人生命的根本性,究竟有什么?我們可以一起依據經驗探討這個事關自己的哲學問題。或能從中獲悉一二。
由此不難得出,生存本能是所有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
至地球歷經數十億年成功締造自身和誕生地球一切生命以來,生存問題,是地球、地球生物第一等要事。滿足生存條件,給予生命足夠的養分,就是維持生命的食物。凡繁衍至今,在物競天擇法則淘汰活下來的生物,都竭力滿足這一條件。不管是從自身努力改變方面,還是從外部拼命獲取。危機時,窮盡手段地做出某種蛻變,以自身之變,應對環境天翻地覆的變遷。環境越惡劣,生命改變的也越徹底。
據考證,人類是從海洋生物進化而來的,是一種叫“提塔利克魚”,大約在3.7億年前,從海洋爬上陸地。是陸棲動物的祖先。
無論地理環境的變遷,使生命同樣發生著不可逆轉的改變。還是提塔利克魚始祖,從海洋走上陸地。至少都可以證明所有生命為了生存在歷經無數的歲月中對自身可做出任何一種極端變化,而且,形象徹底。超級大地震可以搗毀一切,但生命依舊能在一切條件允許下重新恢復自然秩序的順暢。何況,從一條魚進化成所有陸棲動物。這種令人詫異驚嘆的變化,自然都能進化得來,可預想的情形也沒什么是斷然不能的。只要條件允許。那么,只要是環境與自身需要,生命同樣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力爭滿足,否則,只能在自然循環中被淘汰。
所以,生命所有一切種種,足以證明維系生存是生命的第一根本性質。這一點,無論是人類社會高度文明的今天,還是以后再過上無數世紀,人和其他一切生命一樣,在不斷變化中,尋求一切存在,是生命的天賦使命。人的存在與變化,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社會的深度變革。而人的存在與變化,同樣將使自身在社會文化的不斷革新中,賦予自身更多適應社會環境的素質能力。
其他由此演化本能性質下一篇將詳細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