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作《圍爐夜話》中寫道:“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讀罷這段話頗耐人尋味。既然孝居百行之首,那么家風建設當然應以孝為先!
孝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家風傳承的靈魂,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東周時期,“孝”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倫理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更是對孝的內涵進行了深刻闡釋,比如,曾子將“仁、義、忠、信、禮”和孝聯系在一起,認為仁、義、忠、信、禮都要通過孝才能實現。
古代典籍對孝的闡釋,更是蔚為大觀,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給孝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稱:“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那么,兒女對父母和家里的長輩如何做到孝?對這個話題,古往今來,人們談論得比較多。古有二十四孝之說: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等。
今有新二十四孝之言: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親自給父母做飯;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為父母建立“關愛卡”;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學會上網;經常為父母拍照;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打開父母的心結;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支持單身父母再婚;定期帶父母做體檢;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無論是古代的“二十四孝”之說,還是現代的“新二十四孝”之言,在今天看來,有些觀念不一定全面、正確,有些觀點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盡孝心,講孝道,不做不孝之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此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必須當作好家風加以傳承和弘揚。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庭都是非常注重孝道的,父母關愛兒女,兒女孝敬父母,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形成了尊老愛幼的好家風。但也常常聽到一些老年人抱怨自己的子女不孝。比如,對父母不關心、不問候、不看望;不尊敬父母,頂撞、呵斥甚至打罵父母;不贍養父母等。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個熱詞,叫作“新型五不孝”:讓老人獨守空巢;自身不努力“啃老”;支使父母做事;強迫讓老人帶孩子;經常指責父母。對這些不孝行為,應該受到人們的譴責。但與此同時,做父母的也應該反思,家里為何有不孝順的子女?如此不好的家風是怎么形成的?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咱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說。一個家庭能否做到源遠流長、薪火相傳,其關鍵性的因素就是這個家庭里面的家風相傳問題。在家風的傳承問題上,家訓、家規和家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把孝道作為好家風來傳承。在一個家庭里,如何做到有孝心,真孝行,由于每個家庭情況不同,無法給出統一標準的答案,只能靠各家各戶譜寫人間真實的“孝”的故事。
要搞好家教,培養“孝”的觀念。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因此,家長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人的孝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如農作物一樣需要悉心培育,這樣才能種豆得豆、種瓜得瓜。要想讓自己的子女孝順,從孩子懂事起,就要在孩子的心靈里栽種孝心的種子,把整個家庭作為培育的土壤,使之生根發芽。比如,從小要讓孩子明白家庭成員之間的長幼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爺爺奶奶是老人,是全家人關心照顧的對象,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父母辛勞之苦,學會敬重長輩。對這一點,有些家長不以為然,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孝不孝無所謂。其實不然,等孩子長大了再對其講孝道,就像莊稼被耽誤了農時一樣,再怎么下功夫,作用都有限。
培養孩子的孝心,家長的言傳身教尤其重要。俗話說,善有善報,孝有孝報。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以自己的孝行感染孩子,孩子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會懂得孝敬父母。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對自己的父母不孝敬,反過來要求兒女孝敬自己,這怎么可能呢?
如今,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社會現象——一些中年人認為自己的父母年齡還不算大,不用特別照顧,就把精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這樣做也不利于孩子孝心的養成,因為孩子在看著你們、學著你們呢!孝,要看行動。雖然時代在變,但千百年來,人們已經形成了一些關于孝的基本行為規范。比如,多關心、照顧自己的父母,幫老人做些家務;常回家看看,利用節假日多陪伴陪伴老人;努力學習、工作,不讓父母操心、惦念,不讓父母接濟、勞累等等。
孝是高尚品行的外在表現,是諸多善念善行的源泉,只要每一代人都做到有孝心、行孝道,孝就會一代代傳承下去,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會不斷發揚光大。
要弘揚美德,營造“孝”的氛圍。全社會重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自覺遵守孝的道德準則并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將會對每個家庭產生積極的影響。歷年受到表彰的全國孝老愛親的模范人物,他們的先進事跡,感動著無數個家庭,起著很好的激勵作用。這說明,營造好的社會氛圍,對家風傳承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宣傳部門要把孝道文化列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宣傳內容,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把孝道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成為人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孝道文化的學習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孝道文化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在街道、社區、鄉村,要培養和推薦身邊的敬老典型,樹立孝親榜樣,讓大家相互學習。同時,對不孝道行為和不孝道家庭,要進行鞭撻,該批評的要批評,該教育的要教育,切實形成孝道光榮、不孝道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嚴明法典,保障“孝”的施行。有人認為,孝不孝是個人行為,是自己的家務事,外人管不著。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無論是從道義上講,還是從法理上講都是站不住腳的。在我國眾多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中,有許多是直接涉及婚姻家庭關系、依法保障尊老愛幼的。比如,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國家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比如,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比如,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國家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還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制定了《繼承法》。作為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于廣大老年人來講,從完善制定監護制度、增設居住權規定,到尊重個性化繼承,擴大遺贈扶養范圍,《民法典》將老年人的權益保護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這些涉及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保證尊老愛幼的相關法律法規,是需要每一名國家公民、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必須自覺遵守的。對不孝之行為,情節嚴重,觸犯法律的,必須要繩之以法。要用法律手段,促進家風講孝道,保證“孝”在千家萬戶得到很好的施行。
有一首公益感恩歌曲唱得好:我心若在天地間,敬老愛幼喜連連;百善長存仁孝心,孝敬父母從內心;福祿皆由孝字得,孝能感動地和天。但愿講孝道的人越來越多,每個家庭都能弘揚孝的好家風。
(發表于2020年9月1日 鑫政銀輝公眾號“絲雪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