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的家里,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對聯:“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其表達的寓意是慎終追遠、敬祖承德、家風永續、潤澤后世的理念。德是家風的“根”,根深才能葉茂,道德品行好的家風才能立得住,傳承久遠。
德,家喻戶曉。那么,什么叫德、道德?恐怕不一定人人都能說得清楚。德,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道德,從理論上講,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后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從通俗意義上講,道德是由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并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行為活動的總和。它由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三個部分構成。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受到尊敬,在于道德行為,而不在于其擁有財富的多少。后人在講述先人德行故事之時,心中必然充滿著對祖上的敬佩之情,他們知道先輩的德行成就,是通過不斷進取而獲得的,不是僥幸而成,自己要維護好祖先美好的道德名聲,不能毀在自己的手中,要把好的家風代代相傳。
正如《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被后世儒家稱為“三綱領”,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了解并達到人們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在于推己及人,幫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為有道德的人,最后的結果是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并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人們常講:“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興。”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每一輩人的心靈。一個家庭有德,則會“父慈子更孝,夫唱婦亦隨,老少皆同樂,家和萬事興”。相反,家庭成員則會有可能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導致家風敗壞。無數個家庭用事實早已證明:“家德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德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如何搞好家德建設,形成好的家風,由于情況千差萬別,應有不同的側重。培育好的道德品行應貼近家庭實際,能夠被家庭成員所接受,在言談話語之中,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逐步養成好的道德風范。
樹立好家風,需要明大德。古人云,“國之本是家”“齊家而后治國”。由己而家,由家而國,這是咱中國人始終不變的精神譜系。在社會交往中,我們都會親身感受到,一個有良好素養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孝心的人,會把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之為愛他人、愛社會、愛民族、愛國家的崇高境界,從而真正擔負起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受到表彰的全國道德模范馬旭,是我國空降兵部隊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時浴血沙場、精忠報國;年屆50歲時,潛心科研,研制出“充氣護踝”等發明專利,享有“軍中居里夫人”美譽;60歲離休后,懸壺濟世,為貧苦百姓義診;人到暮年時,更是將畢生積蓄1000萬元無償捐獻給家鄉的教育事業,被譽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她的先進事跡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是對明大德最好的詮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古圣先賢的思想,體現了仁人志士的夙愿,體現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著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試想,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在家風建設中,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中之重,讓國之大德在家庭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養小德才能成大德。家庭成員都應自覺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真正養成好思想、好品德。
樹立好家風,需要守公德。近年來,隨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各地涌現出一批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和全國道德模范。他們在各行各業模范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了主旋律、匯聚了正能量、樹立了新風尚。但也應看到,一些人仍存在不守公德的問題。諸如:開車不愿禮讓,都想搶先爭道,不懂得與人方便與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車不排隊,爭先恐后搶位置;不懂照顧老幼病殘者;只注重小家庭的衛生和美化,而隨意糟蹋公共衛生;家庭倫理道德淪喪,不贍養老人,不關心子女成長;在開會、看文藝演出時使用手機或電腦,甚至打游戲、睡覺;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說臟話惡語、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這些問題表明,遵守公德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家風建設重視道德非常必要。
《孟子·離婁章句下》有一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說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尊敬他。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懂得這個道理,應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尊敬師長、愛護公物、文明禮貌、講究衛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作為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不僅要在廣泛的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如車站、碼頭、商店、公園、影劇院、網吧、候機室、公共食堂等公共場所自覺遵守秩序,而且要在人們之間的日常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禮貌待人,履行諾言,講究信譽,將其作為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潛移默化搞好家教,身體力行培養個人的高尚情操,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為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樹立好家風,需要講仁德。這里所講的仁,是一種道德范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德,指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品行、品質。仁德,指進利除害愛人無私的崇高道德。“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意思是說,善是自我決定的,與其讓別人約束,不如做個有大仁德的人。人與人之間要有仁愛之心,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共同構建美好的和諧社會。人們不僅要有“仁心”,關心、關愛、關懷他人,還要學會做“仁者”的本領,有善心,興善舉,會善行。
讓我們來講幾個真實的故事。范田琴,系北京市密云區新城子鎮太古石村村民,雖極度勞累、腰椎頸椎疾患嚴重,在丈夫外出務工補貼家用的情況下,無怨無悔、悉心照料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公公、婆婆等六位年邁多病的老人,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人間大愛。張水珍,系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錦陽路街道水峪村村民,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的奶奶、父親母親、養父養母和養父的弟弟六位老人,用堅忍擔當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尊老、敬老、孝老、愛老的贊歌。張家豐,系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王莊鎮新河村村民,用兩年的癡心堅守,喚醒植物人女友;他不離不棄、精心呵護,又用兩年時間讓全身癱瘓的女友慢慢站起,攜手走進婚姻殿堂,用忠貞愛情締造了生命奇跡。像這樣受到表彰的全國道德模范還有許多許多,他們的先進事跡是培育道德品行好家風的生動教材,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好榜樣。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好的家風應該重視從孩子抓起。廣大家庭要重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全體家人共同努力,積極營造崇德向善的好家風。
(發表于2020年9月1日 今日頭條、《中國勞動保障報》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