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風建設中,如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是值得家家戶戶深入思考的問題。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建設好家庭,營造好家風,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做到愛國不空談。
人們經常談論家風問題,究竟什么叫“家風”,其內涵有哪些,對這些基本常識應該有所了解?!凹绎L”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指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凹绎L”一詞,最早見于西晉的文學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并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寫作了《家風詩》。兩晉以后,這個詞語漸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廣。從它發軔之初,就往往和門風互用。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藏有對傳統的繼承意義。家風,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患绎L,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民族的發展都起到重要影響。
前不久,我和幾位朋友嘮家常,也談到家風問題。我說,愛國主義教育,不光是學校的事、宣傳部門的事,咱老百姓的家庭也有責任,在家風建設中,千萬不能忽視愛國,家庭成員都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說完這話,有一位朋友反問我,你能不能具體說說在家里怎么搞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問,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愛國主義在家風中如何傳承,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情感積淀,已成為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里的精神基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那么,家庭如何承擔起愛國主義教育的責任,把愛國作為好家風代代相傳,筆者談一談粗淺的認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拋磚引玉,供大家在探索和實踐中參考。
要搞好啟蒙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青少年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古人都知道,養不教,父之過。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因此,作為一個家庭,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在幼小的心靈埋下愛國主義的種子,精心培育,生根發芽,逐漸成熟,收獲果實。只有這樣,孩子長大后才能有愛國的意識和行動。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如不畏強暴的晏嬰,英勇抗擊匈奴的衛青、霍去病,精忠報國的岳飛,“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辛棄疾,保衛北京的于謙,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橫戈戍邊抗清的袁崇煥,少年英雄夏完淳,“也留正氣在乾坤”的張煌言,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畢生致力革命倡導新學的何子淵等,他們的愛國獻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家長應給孩子多講一講歷史上這些愛國的故事,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特別是在近現代的歷史上,當中國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時,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是越加激發而不可動搖,越發顯示出它的戰斗鋒芒和精神力量。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愛國情操。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參觀學習,通過講解員的解說,收聽收看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如董存瑞的故事。1945年,年輕的民兵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斗中逐漸鍛煉成為一個機智勇敢的戰士,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我軍被敵暗堡所阻,董存瑞抱著炸藥包沖到橋下,但找不到炸藥支架,為保證整個戰斗勝利,他毅然手托炸藥包,炸毀了敵人的暗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又如邱少云的故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了許多英雄,邱少云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為縮短進攻距離,便于突然發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余人在敵陣地前沿的草叢中潛伏。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條水溝,只要他后退幾步,就勢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將火苗撲滅,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實踐了他在入黨申請書中所寫“為了世界革命,為了戰斗的勝利,我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的鋼鐵誓言。像這樣革命英雄的故事有千千萬萬,要讓孩子們經常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要培養家國情懷。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懂得,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一個人不愛國,甚至欺騙祖國、背叛祖國,那在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丟臉的,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每一個家庭都應弘揚家國情懷,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把愛家與愛國相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要付諸實際行動。愛國主義精神,是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在家庭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緊密聯系家庭成員的思想實際、工作和學習實際,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空喊口號,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的好家風體現在每一個人的實際行動中。具體來講,就是要自覺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應自覺做到對祖國無限的忠誠和熱愛,按照法律規范進行活動;要正確理解和運用社會交往規則、儀式和習慣,努力做到誠實守信;要識大體,顧大局,講團結,相互友好幫助,共求發展進步;要勤勞節儉,不斷強化自信和進取意識;要熱愛本職工作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計個人得失等等。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每個家庭成員都應努力付諸實際行動中。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每個家庭都應重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堅持不懈,潛移默化,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努力增強教育效果,真正形成人人愛國的好家風。
(發表于2020年8月26日 今日頭條、搜狐網、百度網、《中國勞動保障報》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