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啟未來: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與實踐
- 李冬梅主編
- 4454字
- 2024-09-26 13:55:36
五 互聯網思維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互聯網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樹立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時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是創新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應該與時俱進,可能做的事情和互聯網無關,但思維方式要學會從互聯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互聯網思維的內涵
互聯網思維,就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二)互聯網九大思維
1 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用戶思維格外重要。因為互聯網消除了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掌握了更多的產品、價格、品牌方面的信息,互聯網的存在使市場競爭更為充分,市場由廠商主導轉變為消費者主導,消費者主權時代真正到來。作為廠商,必須從市場定位、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乃至售后服務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不能只是了解用戶,而是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
2 簡約思維
簡約思維是指在產品規劃和品牌定位上,力求專注、簡單;在產品設計上,力求簡潔、簡約。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消費者的選擇很多,選擇時間太短,用戶的耐心越來越不足,轉移成本也大大降低。線下轉移需要從一家門店出來再進入下一家,線上轉移則只需要點擊一下鼠標,轉移成本幾乎為零。簡約就是專注,少就是多,簡約就是美,要學會時常做減法。
3 極致思維
極致思維就是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超越用戶預期。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只有做到極致,才能夠真正贏得消費者,贏得人心。體現極致思維有三個方法:第一,需求要抓得準;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緊,得產品者得天下。服務即營銷,為顧客制造驚喜,站在顧客角度提供細致的個性化服務。
4 迭代思維
迭代思維是指由于互聯網變化太快,沒有太多時間來讓人做計劃、做調查,企業要實時地關注消費者需求,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進行微創新,小處著眼,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微”,就是要從細微的用戶需求入手,貼近用戶心理,在用戶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精益創業,快速迭代。只有快速地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應,產品才更容易貼近消費者。
5 流量思維
流量思維是對業務運營的理解。流量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命之源,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意味著分量。流量的獲取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免費。免費是為了更好地收費,對互聯網產品來說,免費往往成了獲取流量的首要策略,互聯網產品大多不向用戶直接收費,而是用免費策略極力爭取用戶、鎖定用戶。二是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從而帶來商機或價值。
6 社會化思維
社會化思維是對傳播鏈、關系鏈的理解。企業所面對的員工和用戶都是以“網”的形式存在,溝通和交流更加便捷,學會利用社會化思維可以有效地開展營銷工作。一要利用好社會化媒體;二要眾包協作。眾包是以“蜂群思維”和層級架構為核心的互聯網協作模式。
雙創之窗
蜂群思維:看不見的手
蜂群思維是一種集體思維,是指由許多獨立的單元高度連接而成的一個活系統,現常用于計算機和互聯網領域。
蜂群思維的神奇在于,沒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一只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于,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渡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復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蟲子”中涌現出來。蟲子的固有屬性就蘊含了集群,蘊含了這種神奇。
7 大數據思維
大數據思維是對企業資產、核心競爭力的理解。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數據就是資源,提煉出的信息就是商業價值所在。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企業必須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臺,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企業的營銷策略應該針對個性化用戶做精準營銷。
8 平臺思維
平臺思維是對商業模式、組織模式的理解。互聯網的平臺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平臺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將來的平臺之爭,一定是生態圈之間的競爭。當企業不具備構建生態型平臺實力的時候,那就要思考怎樣利用現有的平臺,讓企業成為員工的平臺,在企業內部打造“平臺型”組織。
9 跨界思維
跨界思維是對產業邊界、創新的理解。隨著互聯網和新科技的發展,純物質經濟與純虛擬經濟開始融合,很多產業的邊界變得模糊,不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都要主動擁抱變化,大膽地進行顛覆式創新,這是時代背景的必然要求。
(三)培養互聯網思維的方法
1 創辦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強化互聯網思維意識
互聯網思維的一大特征是用戶思維,因此,高校在舉辦各種創新創業的特色校園活動時,應重視“以用戶為中心”的意識,通過舉辦特色校園活動來培養和強化互聯網思維。
2 通過實踐鍛煉學生的互聯網思維
高校應該努力拓寬學生互聯網創新思維的途徑和空間。一是校內創業空間拓展路徑。一方面,高校要積極爭取政府、風險投資機構等各方面的資金支持,開設互聯網思維創新創業基金,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另一方面,結合大學生的專業和特長,在校園公共服務區域內建設有針對性的學生創新創業體驗中心,幫助學生實現線上線下的全套銷售模式,讓學生真實體驗到互聯網思維下的創業和經營的全過程。二是校外創業空間拓展路徑。高校應該積極爭取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支持,共同建設大學生互聯網思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實踐場所和資金扶持,推動高校互聯網思維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教育新發展。

北大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展示位
3 搭建“導師帶徒”的教育模式
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帶來的企業創新創業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考核和激勵機制,進而帶動更多的名家講師編寫教材、走上講臺,帶領學生開拓創新。高校要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步伐,增添創新創業崗前培訓新內容,安排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一線進行鍛煉,以此提升教師的實踐水平和創新素質;還可以聘請優秀的企業工作人員來校園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創新能力指導,讓每位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思維創新潛能。
雙創前線
如何養成創新思維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思維的重要論述
“創新思維”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幾年在不同場合講話中使用的高頻熱詞。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提高創新思維能力,要求從根本上打破迷信經驗、迷信權威的慣性思維,破除因循守舊、思想僵化、形式主義和無所作為,以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開拓新的方向,在把握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變革和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一方面強調要善于應對變化的形勢、善于打破思維的定式,另一方面強調要有敢于沖破舊格局、銳意進取的勇氣,同時還明確要緊緊把握住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認為這是實現變革和創新的基礎。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就是要領會其精神實質,對創新思維的三要素“全面、準確的信息采集”“理性而活躍的分析思考”“改革創新的擔當勇氣”有具體而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創新思維源起于全面、準確的信息采集
任何創新的成果都是創新思維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每一次創新都必定起源于創新思維。我們要形成對某一項社會管理工作的創新思維,首先就是要掌握全面的情況,要了解其歷史起源、發展過程、目前的狀態、存在的問題、關聯方的利益糾葛、國際國內同類工作的處理方式,等等。只有獲取了全面、準確的信息,才有創新思維的基礎。而在社會實踐中,信息的獲取靠的是扎實的調查研究,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我們應該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不僅要聽匯報、到實地掌握一手資料,而且要真正了解問題的癥結和發展演變過程,搞清楚群眾的真實訴求和心愿,使我們的創新思維具備厚實的基礎。
創新思維產生于理性而活躍的分析思考
創新思維僅僅有全面的信息掌握是不夠的,還要有加工處理這些信息的創新思維能力。要借助邏輯思維的嚴謹推理,梳理工作中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理清上下游、理清層級,找到主要驅動者、次要驅動者和其他參與者,這樣的思考才能更加精準、更有針對性,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運用歷史思維的方式,從過去看現在,從現在看將來,找出其發展的脈絡和內在運動變化的規律,這樣的思考才具有深邃性,才能有大格局、有前瞻性;要懂得運用比較思維的方式,比較國際上同類問題的情況,比較國內其他地方同類問題的情況,通過比較看差異,通過差異懂借鑒,這樣的思考才能有寬視野、少走彎路、博采眾長;要學習辯證思維的方法,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透過千頭萬緒的環節抓住問題的關鍵,透過盤根錯節的關系抓住主要的矛盾,透過差異巨大的訴求尋求對立中的統一,不至于陷入“非黑即白”的簡單誤判。
創新思維離不開改革創新的擔當勇氣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全黨“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把創新思維與其他六種思維方式并列提出來,作為領導干部的能力來要求。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上述各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而且這種思維能力會隨著工作經歷的豐富愈加成熟。然而,很多情況下創新思維絕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擔當與勇氣的問題;而擔當和勇氣的背后則是深厚的人民情懷、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對遠大理想的堅持和執著。也就是說,創新思維有“善思”的問題,但更多時候是“敢思”和“敢為”的問題。各種各樣的重大創新,必定會與舊的格局、舊的觀念和慣性思維發生沖突,常常是在質疑聲中誕生、在打壓下成長、在困境中掙扎、在磨煉中“破繭成蝶”。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新時代的“三個務必”: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惟創新者勝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這些論斷高瞻遠矚、含義深遠,對于我們在工作中提振改革創新的勇氣,提升善于思考、善于創新的能力都具有極大的鼓舞和指導作用。
(資料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2月8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