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它是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和交往的前提與保證。但是,要講清楚心理健康并非易事,因為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對它的衡量很難有一個固定而清晰的標準,它不像人的身體健康那樣有著具體、精確的生理指標,如脈搏次數、體溫高低等,所以要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容易。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

人的心理怎樣才算是健康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但又必須搞清楚的問題。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人類知識的不斷深化和提高而變化的。1946年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是這樣定義的:“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精神疾病,更可視為一種幸福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可以應對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從事工作,并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可見,心理健康可以從認知、情感、行為、人際、適應五個維度來進行評估。

科普|《心理健康,生命陽光》

綜觀各類定義不難看出,心理健康包括廣義和狹義、消極和積極兩個層面。從廣義層面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對外界適應良好,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從狹義層面講,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內容完整,協調一致,能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從消極層面看,心理健康是指個體沒有心理障礙和疾病,這是其最起碼的標準;從積極層面看,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這是心理健康最本質的內涵,它意味著人們不僅要減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更要使自身在心理上處于最佳狀態。

(二)正確理解心理健康

1.心理不健康不等于心理變態

心理不健康包括許多形式,心理變態只是其中一種非常極端的形式。如果把人的心理分為白色區、灰色區和黑色區三個區域,白色區代表心理健康,黑色區表示心理變態,灰色區意味著人處于心理健康和心理變態之間。這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如果心理調節合適的話,灰色區就可以恢復為白色區;如果心理調節不合適的話,灰色區就會演變為黑色區。從這種形象化的比喻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心理不變態并不意味著心理健康,它也許處于心理健康和心理變態的中間地帶。

2.心理問題不等于精神病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心理問題都非常敏感,他們絕對不愿意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因為他們認為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就是承認自己有精神病,把心理問題和精神病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人們都會有許多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就會變成心理問題,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最后會發展為心理疾病。我們都會遇到心理問題,但一般情況下不會發展為精神病,心理問題和精神病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3.心理問題不只出現在少數人身上

心理問題就是“心靈感冒”。與身體的感冒相似,心靈的感冒也是普遍存在的。與身體健康一樣,80%的人群都出現過心理亞健康狀態,只是有的人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問題,有的人沒有意識到而已;或者有的人心理問題比較嚴重,有的人心理問題不嚴重。例如,今天跟朋友發生矛盾,心情很差;臨近考試,出現了焦慮情緒;戀愛失敗,吃不下飯;等等。這些都是“心靈感冒”,屬于一般性的心理問題,只要正確面對并及時調整,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心理健康狀態。如果加重的話,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異常。

心理小貼士

大學生心理健康日

為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在北京師范大學拉開帷幕。“5·25”的諧音“我愛我”,意為關愛自我的心理成長和健康,此次活動的主題是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互助問題,口號為“我愛我——走出心靈的孤島”。2004年,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辦公室向全國大學生發出倡議,把每年的5月25日確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全國高校都利用這一天在廣大學生中營造一種關注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重視心理健康的氛圍,通過組織、設計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性強、針對性強的活動,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和諧心靈的理念,為大學生搭建起鍛煉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臺,全方位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適應環境、管理自我、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

1.經驗標準

經驗標準是指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態,如果明顯感覺自己的感知覺、認知、注意力、情感、行為和往常比較存在強烈反差,負面感受強烈,此時就要警惕心理是否出現異常。同時,由于個體差異,面對同樣的生活事件,不同的當事人會存在不同的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評價。

2.社會適應標準

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表現為參照標準,并以此為常模標準,來評估當事人的身心狀態是否正常。例如,從發展心理學的規律來看,大學生應當具有獨立生活和處理生活事務的能力,應當具備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如果大學生生活能力低下,和同宿舍其他人的關系都緊張,頻繁要求換寢室,這就要引起重視。

3.統計學標準

統計學標準是通過大樣本的數據分析,得出正常心理特征的一個常模數據,并以此為參照,把當事人的心理行為特征與常模進行對比,來判斷其心理健康的實際狀況。

4.臨床標準

臨床上對心理健康程度的鑒別首先是進行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鑒別。學者郭念鋒提出了病與非病“三原則”。符合“三原則”,就是心理正常,否則就是心理異常。病與非病的“三原則”如下:

(1)統一性原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沒有出現幻覺,如幻聽、幻視等。

(2)精神活動內在協調性原則。人們對某件事有正常的情緒與行為反應。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病了。

(3)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沒有外界重大變革的時候,人們是否性格大變,是否行為混亂。

三條原則缺一不可,無論違反了哪一條都可以判斷為出現了心理異常。心理正常的話,即便出現心理問題,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尋求心理咨詢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異常則需要去專門的醫院就診。

表1-1 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分類

心理小貼士

心理健康“灰色理論”

學者岳曉東將人的精神健康比作白色、精神不健康比作黑色,認為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

灰色區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淺灰色區與深灰色區,淺灰色區的人只有心理沖突而無人格變態,其突出表現為由失戀、夫妻糾紛、家庭不和、工作不順心、人際關系不佳等生活矛盾而帶來的心理不平衡與精神壓抑。深灰色區的人則患有種種異常人格和神經癥,如強迫癥、癔癥等。

淺灰色區與深灰色區之間也無明確界限,是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包括人的心理不平衡、情緒障礙及變態人格,這些問題雖屬于非器質性精神痛苦,但不同程度地干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與情緒狀態。世間純白的完美心理和純黑的精神疾病極少,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都散落在灰色區內。有些學者將灰色區——既非疾病又非健康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或“第三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颍上县| 定安县| 齐齐哈尔市| 苗栗县| 高淳县| 新河县| 德令哈市| 磐石市| 常熟市| 环江| 龙门县| 眉山市| 济宁市| 昌乐县| 拜泉县| 石嘴山市| 乐业县| 密山市| 罗江县| 土默特左旗| 东乡族自治县| 菏泽市| 东乡族自治县| 广昌县| 泸定县| 崇州市| 枣强县| 九江县| 临武县| 砚山县| 鸡泽县| 乌兰察布市| 寿宁县| 祁阳县| 揭西县| 泾源县| 两当县| 滦南县| 奈曼旗|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