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3954字
- 2024-09-29 16:31:02
三、學會調節情緒
情緒調節是指用心理學的方法有意識地調適、緩解、激發情緒,以保持適當的情緒體驗與行為反應,避免或緩解不當情緒與行為反應的實踐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我情緒的調節非常必要,但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調節情緒呢?這就需要我們在接納、表達情緒和培養積極情緒上多下功夫。
(一)平和接納情緒
情緒是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正常的心理活動。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沒有可怕的情緒,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緒。要接納正常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不苛求自己,不過于追求完美。以平常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波動。很多時候人的痛苦并不是來源于情緒本身,而是來源于對情緒的抵觸。
(二)正確表達情緒
管理情緒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會合理地表達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或者讓情緒失控。因為情緒的產生往往伴隨著能量的積蓄,情緒的表達也是能量宣泄的過程。壓抑和隱藏情緒會對自己的身心造成傷害,而不合理的情緒宣泄同樣會對自身乃至他人造成傷害。因此,大學生要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么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了。”
(1)適時表達情緒。適時表達情緒是指表達情緒的時機要恰當。一般來說,有了某種強烈的情緒后,就有及時表達的欲望,但是此時我們正處在某種特定的情緒狀態下,表達情緒時如不加以控制,就容易出現言行過激乃至失控的情況。因此,可以通過延遲滿足的方法表達情緒,即不在情緒最高點上表達,而等到情緒比較平穩時再去表達。
(2)適度表達情緒。適度表達情緒是指情緒表達的程度要恰當,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在表達情緒時,除了考慮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還要考慮到情緒表達對象的體驗和感受。在進行換位思考之后,再做情緒表達就會更容易讓對方接受,也更能使自己釋然。
(3)恰當表達情緒。恰當表達情緒是指選擇恰當的方法表達情緒,主要包括:①向自我表達。向自我表達是指情緒提高到意識層面,使自己覺察到情緒的變化及原因,通過自我心理調整,如通過改變認知、自我安慰、書寫日記、自我暗示等方法,疏解調整情緒。情緒的自我表達是情緒表達的關鍵,只有在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晰的認識時,才能正確調控情緒。②向他人表達。即將自己的情緒向周圍人表達出來,讓他人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這是情緒表達最常見的方式。我們常說的“快樂通過分享便加倍,悲傷經過分擔則減半”,便是向他人表達情緒的作用。通過向周圍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既能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增加情緒的自我認識。表達方式可以是語言表達,也可以是非語言表達。③向客觀環境表達。我們可以選擇在客觀環境中表達情緒,如擊打沙袋、撕紙、在無人處高喊、哭泣或者在操場上跑步等方法。運用這種表達方法時,我們不必擔心他人是否接納,不必顧忌他人看法,也不必擔心內心世界會暴露,這對于那些不善于與人交往的同學尤其適用。④升華表達。即超越所有表達對象,將情緒的能量指向其他更高層次的需要,從而為那些高層次需要的滿足提供能量。這是情緒表達的最佳方式,即把受挫而產生的不良情緒引向崇高的境界,將其強大的心理能量加以疏導,凝聚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如著名大文豪歌德在失戀后把失戀的情緒升華到文學創作中,寫出了著名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心理小貼士
有效調節情緒的方法
(1)語言暗示法。一個人為不良情緒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言語的暗示作用來調節和放松情緒。例如,一些容易爆發激情的學生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遇事激動。林則徐寫了張“制怒”的條幅掛在墻上,就是為了自我警戒。有的同學陷入憂愁時,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于事無益”。當有較大的內心沖突和煩惱時,可以用“不要怕,不著急,安心下來,會好的”等語言給自己鼓勵和安慰。只要是在松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往往對情緒的好轉有明顯的作用。
(2)轉換視角法。換個角度看問題,常可使人從負性情緒中解脫出來,保持心情舒暢。比如,有的學生拼命用功,卻沒考上大學,便心灰意冷,覺得前途渺茫,繼續這樣想,就會越想越悲觀、越失望。如果換個角度去想就會心情舒暢:吃點苦,受些挫折對自己有好處,何況自己還年輕,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年輕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3)轉移注意法。在某種情緒影響自己或將要影響自己,而自己又難以控制時,對這種情緒不予理睬,并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有益的方面去,這種情緒調節方法稱為轉移注意法。按照條件反射學,在發生情緒反應時,會在大腦皮層出現一個強烈的興奮灶。此時如果另外建立一個或幾個新的興奮中心,便可以抵消或沖淡原有的興奮中心。也就是說,當我們注意某一事件時,這一事件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件上時,原來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就會降低或消失。旅游觀光和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便是調節情緒的有效方式。登高望遠,極目長空,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榮辱皆忘;游歷風景名勝,憑吊歷史遺跡,可以使人心胸豁達,忘卻個人得失。
(4)音樂療法。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是人的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之一,曲調和節奏不同的音樂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在國外,音樂調節已應用到外科手術及精神病、抑郁癥、焦慮癥等的治療上。例如,憂郁煩悶時可以聽《藍色多瑙河》《卡門》《漁舟唱晚》等意境廣闊、充滿活力、輕松愉快的音樂,失眠時可以聽《搖籃曲》《仲夏夜之夢》等樂曲,情緒浮躁時可以聽《小夜曲》等寧靜清爽的樂曲。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狀況,選擇適合的音樂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5)自我放松訓練。無論是哪種克服負性情緒的方法,最終目的都是使身心放松,使生理和心理活動趨于平衡。自我放松的方法很多,有深度呼吸訓練、肌肉放松訓練、靜心反思、生物反饋、意象訓練等。
(三)培養積極情緒
致力于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提出了關于積極情緒的擴展和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能夠拓展人的瞬時知行能力,建構和增強人們的個人資源,擴展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在她的專著《積極情緒的力量》中列出了積極情緒的10種形式: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愛。她專門探討了增加積極情緒的五種方法。
1.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要更加頻繁地尋找積極的意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大多數情況并非一無是處,所以,在生活中發現好的方面以及由衷地強調積極意義的機會,是始終存在的。消極情緒并非來自人們遭遇的不幸,而是來自人們如何看待不幸。當你將不愉快甚至是悲慘的境況以積極的方式重新定義時,你就提高了自己的積極情緒。
研究親人亡故后人們情緒波動的科學家發現,體驗到悲傷中某些由衷的積極情緒的人,從哀傷中恢復得更快。有的人通過回顧亡故親人的良好品質來培育自己的積極情緒;有的人通過珍惜健在親人的關照來提升自己的積極情緒;有的人則通過恢復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幫助他人來重新點燃自己的積極情緒。
2.夢想未來
更加頻繁地夢想你的未來。為自己構想最好的未來,將美好未來形象化能夠讓你把每天的目標和動機與自己的夢想相結合。
3.利用優勢
調查結果表明,每天都有機會做自己最擅長事情的人,更容易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成功。確定自己的優勢,并據此重新規劃工作與日常生活流程,重塑自己。由此產生的積極情緒的提升,既明顯又持久。
4.與他人在一起
沒有人能孤立地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人們通過與他人相處,可以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每個欣欣向榮的人都與密友及家人有著溫馨又可信賴的關系。與枯萎凋零者相比,欣欣向榮者每天與親近的人相處的時間更多。
無論你是否性格外向,每天都要與他人建立聯系。科學實驗表明,當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你只是假裝外向,也會表現得更大膽、健談、自信、積極主動和充滿活力,你就能從中獲得積極情緒。科學研究還表明,培養對他人的關愛,培養自己的溫和性情和同情心,你也會從中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
5.享受自然環境
一個人獲得積極情緒的環境因素中,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一樣重要。因此,在明媚的好天氣外出也是獲得積極情緒的簡單方法。在春季和初夏的好天氣,每個在戶外至少待兩分鐘的人,都表現出了積極情緒的增長和更加開闊的思維。
全球心理學研究機構提供的大量數據表明,人類的情緒會觸動和改變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人類所擁有的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遠超過自己的想象,所以,人們有能力促進自身的成長,使自己達到較佳的機能水平,并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向掌握和駕馭自己的生活。
例說心理
三件開心的小事
“嘀嘀嘀”,小琪收到小張的短信:“開心三件事:打籃球大汗淋漓;話劇社主席團換屆我毛遂自薦了;中午和你一起吃飯。”那邊小張也收到了小琪的短信:“開心三件事:做英語閱讀全對;和老同學網上聊天;中午和你一起吃飯。”每天晚上10點左右入睡前的這段時間是小琪最期待最幸福的時間,原來她和小張有個約定,10點整的時候雙方同時按發送鍵,把提前編輯好的這一天最開心的三件事分享給對方。這個習慣是從一個多月前開始的,那時候班里的心理委員拿了一張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宣傳單,標題是:幸福是一種習慣,記錄每天最開心的三件事。小琪本來沒當回事,誰知幾天后小張說要給自己一個禮物,要創造屬于兩人的美好回憶,于是他們約定在晚上同一時刻發送“開心三件事”的短信。剛開始的時候,兩人對在一天中找三件開心的事還真是不習慣,但他們還是好奇地把它當作游戲堅持下來,后來漸入佳境,好像開心的事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發現,而且自己竟然可以預測對方的開心事,好神奇。原來幸福可以那么具體,幸福是可以營造的。
案例分析:小張和小琪進行的心理小游戲“記錄一天中的‘開心三件事’”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經過實驗驗證能有效增加積極情緒的方法之一,不僅可以由個人實施,而且還可以在朋友之間互相分享;不僅可以增進對自我和他人的了解,還能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