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3475字
- 2024-09-29 16:31:01
一、情緒概述
(一)情緒的內涵
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界定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復雜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這些是對個人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情緒也可以說是個人受到某種刺激后在內心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體驗。人類在認識外界事物時,會產生喜與悲、樂與苦、愛與恨等主觀體驗。外界事物帶給個人的刺激可以分為外在刺激和內在刺激兩種。外在刺激如和煦的陽光和陰雨天氣,無際的草原和喧囂的城市,獲得獎學金和收到欠債通知;內在刺激如生理變化(內分泌、器官功能失常),記憶、聯想等心理變化。
情緒具有心理和生理反應的特征。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內在的感受,但是能夠通過其外顯的行為或生理變化來進行推斷。情緒包括三種成分:在認知層面上的主觀體驗,在生理層面上的生理喚醒,在表達層面上的外部表現。當情緒產生時,這三種成分共同作用,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緒體驗過程。主觀體驗、生理喚醒和外部表現作為情緒的三個組成成分,在評定情緒時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時活動、同時存在,并且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緒體驗過程。例如,當一個人佯裝憤怒時,他只有憤怒的外部表現,卻沒有真正的內在主觀體驗和生理喚醒,因而也就稱不上有真正的情緒過程。
(二)情緒的基本分類
人們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將情緒分為兩類: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基本情緒又稱原始情緒,顧名思義,基本情緒是先天的,為人類與動物所共有,有著共同的原型或模式,擁有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內在體驗和外在行為表現,并有著不同的適應功能。復合情緒由不同的基本情緒組合而成。
1.基本情緒
關于情緒的種類,長期以來說法不一。我國古代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說”。達爾文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中提出人類存在六種基本情緒:悲傷、氣憤、快樂、厭惡、恐懼和驚奇,它們分別與特定的軀體狀態相對應。而笛卡兒同樣認為人類有六種原始情緒,分別是悲哀、恨、愉快、愛、欲望和驚訝,其他情緒都只是這六種情緒組合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普拉切克提出了八種基本情緒:悲痛、恐懼、驚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還有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九種類別的情緒。
很多心理學家都對基本情緒進行了分類,但普遍認可的是以下四種基本情緒。
(1)快樂,指的是當一個人愿望實現和目標達成后內心的情緒體驗。由于需要得到滿足、愿望得以實現,心理的急迫感和緊張感解除,快樂隨之而生。快樂有強烈的差異,從愉快、興奮到狂喜,這種差異和所追求的目的以及實現的難易程度有關。
(2)憤怒,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礙、愿望無法實現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憤怒時緊張感增加,有時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會出現攻擊行為。憤怒也有程度上的區別,一般的愿望無法實現時,只會感到不快樂或生氣,但當遇到不合理的阻礙或惡意的破壞時,憤怒會急劇爆發。這種情緒對人的身心傷害也是明顯的。
(3)恐懼,是企圖擺脫和逃避某種危險情境而又無力應付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恐懼的產生不僅由于危險情境的存在,還與個人排除危險的能力和應對危險的手段有關。一個初次出海的人遇到驚濤駭浪或者鯊魚襲擊會感到恐懼無比,而一個經驗豐富的水手對此可能已經司空見慣,泰然自若。
(4)悲哀,指心愛的事物失去時,或理想和愿望破滅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悲哀的程度取決于失去的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悲哀時帶來的緊張的釋放,會導致哭泣。當然,悲哀并不總是消極的,它有時能夠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這四種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復合情緒。因而復合情緒種類繁多,一些可以進行命名。例如,恐懼—內疚—痛苦—憤怒的復合情緒可以命名為“焦慮”。
2.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在四種基本情緒之下,可以衍生出眾多的復雜情緒,如厭惡、羞恥、悔恨、嫉妒、喜歡、同情等。如果我們將眾多情緒按照性質分,可以分成兩大類——積極(正面)情緒和消極(負面)情緒。
(1)積極情緒。積極情緒被認為是當事情進展得順利時的那種好的感受,是因意外得到獎賞或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取得進步時產生的感受。積極情緒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積極情緒包括快樂、興趣、滿足和放松等。一般認為,積極情緒有三個重要的適應功能,即支持應對、緩解壓力、恢復被壓力消耗的資源。
(2)消極情緒。消極情緒是指生活事件對人的心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痛苦、悲傷、憤怒、恐懼等。適度的消極情緒有時是有益的,如在適度的焦慮情緒下,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張力增加,思考能力亢進,反應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相反,過于強烈和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則對人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有害。它能抑制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如推理、辨別,使人的認知范圍縮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降低。如果消極情緒長期存在,而個人難以進行心理調適,不能及時接受疏導、緩解,可能會引起一些心理疾病。
(三)情緒健康的標準
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對情緒健康的標準見解很多,但以下幾點是共同的。
1.情緒來源明確,表達方式恰當
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都應該由適當的原因引起,即可以由外界環境或身體內部的變化引起,所引起的情緒反應程度應該和原因是相稱的,如愉快的情緒因高興的事情引起,悲哀的情緒因不愉快的或不幸的事情引起,憤怒的情緒因受到挫折或屈辱引起等。如果一個人常常無緣無故地興高采烈,或情緒低落、傷心流淚,或緊張、恐懼、焦慮不安,或獨自發笑、怡然自得,或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等,都屬異常。相反,如果對有切身利害關系的問題無動于衷,或受到挫折反而高興,受人尊敬反而憤怒等,也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2.情緒反應適時、適度
一個健康的人,他的情緒反應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引起情緒反應的因素消失,情緒反應也就隨之消失了。例如,同學搞惡作劇,把你心愛的東西弄壞了,你當時很不高興是自然的,事情過后漸漸就不生氣了。如果因此長時間沒完沒了地生氣,那就是不健康的表現。情緒健康的人,是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在適當的時間、場合,以社會允許的方式表達或發泄出來。例如,當一個人受到誤解或不公平的對待時,他當然會感到委屈、傷心、生氣,可以向親人、知心朋友或領導私下表達這種不滿的情緒,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大庭廣眾之下發泄,又哭又鬧、又打又罵,則是不健康的情緒表現。
3.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
每個人都可能有不愉快的時候,健康人出現不愉快情緒的次數較少、時間較短、程度較輕,而且是有原因的。經常心情愉快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和諧,其處于一種積極的健康狀態。如果經常情緒低落、愁眉苦臉、煩惱郁悶、緊張不安、怒氣沖沖,則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4.情緒相對比較穩定
情緒健康的人,情緒相對比較穩定。如果情緒不穩定,時而喜、時而愁、時而怒,變幻莫測,則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對于大學生來說,情緒健康表現為:開朗、豁達,遇事不斤斤計較;及時、準確、適當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情緒正常、穩定,能承受快樂與痛苦的考驗;充滿愛心、同情心,樂于助人;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人際關系好;對前途充滿信心,富有朝氣,勇于進取,堅韌不拔;善于尋找快樂,創造快樂;能面對現實、承認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小貼士
情商
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EQ),簡稱情商,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和彼得·薩洛維于1990年首先提出。起初并沒有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關注,直到1995年,時任《紐約時報》科學記者的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這個概念才引起全球性的研究與討論,聲稱它至少像傳統的“智力”一樣重要。丹尼爾·戈爾曼因此被譽為“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接受了薩洛維的觀點,認為情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了解自我: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它是情商的核心,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即能調控自己。
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
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處理人際關系: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心理測量站
人是感情動物,情緒有起有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這并不代表個體可以放縱自己。情商顯示個體日常控制情緒的能力。可以通過心理測試,即標準情商(EQ)測試,來看看你是否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標準情商(EQ)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