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1449字
- 2024-09-29 16:31:00
三、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學階段既是學習掌握知識的黃金時段,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學生要抓住這一人生關鍵時期,既學知識,又學做人。
(一)塑造健全人格的動力——明確目標
為理想而奮斗、不斷進取,會令生活充滿意義和價值感。人有所追求,思想情感有所依附,心胸就變得豁達,并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和曲折。大學生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評價,確定適合自己的、恰當的追求目標,而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經常對自己取得的進步給予肯定,鞏固和增強自己的信心,使自己的心理機能處于良好的競技狀態。
(二)塑造健全人格的土壤——融于集體
好的集體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土壤。大學生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為人處世中不以自我為中心,欣賞、贊美他人的長處,學會傾聽不同的意見,培養自己求同存異、寬容博大的胸襟,并把堅定不移的原則性和因勢利導的靈活性結合起來。一個人如能做到這樣,必然能形成和諧的人際氛圍,并產生完善的人格動力源。
(三)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礎——豐富知識
廣博的知識是提高自身修養、完善自我的基礎,也是現代人格的基礎。較高的文化素質是形成現代化人格的理想條件。可以說,勤奮學習、增長才學的過程亦是人格化的過程。榮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的人格缺陷是源于知識的貧乏。無知容易使人粗俗、自卑,而豐富的知識則使人明智、自信、堅強、謙和、大度等。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因此培根得出了“性格決定人生”“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
(四)塑造健全人格的手段——勇于實踐
學習活動可以培養人格,但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人格塑造更具有直觀的影響。社會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社會生活的鍛煉,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因此,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人格塑造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常有義務勞動、勤工助學、社團活動、公益事業、科研活動等形式。積極參加義務勞動,能夠培養大學生關心社會、責任感、耐心細致、勤奮、敬業奉獻等優良品質。勤工助學是目前大學生中最普遍的社會實踐行為,這反映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對大學生自立自強、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起著積極的支持作用。實踐證明,在大學期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多具有頭腦靈活、思路開闊、獨立性強、富于創造性、善于交往、自信、果斷、講效率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五)塑造健全人格的途徑——從小事做起
人格優化要從每一件眼前的事情做起。一個人的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過來,一個人日常言行的積淀成為習慣就是人格。小事不僅有塑造人格的豐富意義,而且無數良好的小事可“聚沙成塔”,最終形成優良的人格,諸如一個人的堅韌、細致,乃至開朗、熱情、樂觀,都是長期鍛煉的結果。
(六)塑造健全人格的關鍵——持之以恒
人格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我修養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多元價值觀念并存的社會里,大學生要想形成完善的人格,就要踏踏實實,立場堅定,不喪失信心,持之以恒地反躬自省,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格的完善。
總之,人格的完善過程就是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過程,是心理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是一項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工程。這就需要大學生從健康人格塑造的目標著眼,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不斷地自省、完善,才能達到日臻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