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3687字
- 2024-09-29 16:30:54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與促進
現代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要擁有健康的身心,以便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不斷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推動社會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么,如何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呢?
(一)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活沒有規律、隨心所欲、懶散、放蕩與過度學習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了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提高身體素質,一定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身體強健、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應學會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規律,合理安排時間。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是通過一定的安排而有秩序地進行的。大學生應學做生活的主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首先要合理安排時間,既不能過分地荒廢時間,也不能為了學習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更不能在學習上搞疲勞戰術,應學會科學用腦。
(2)培養興趣,豐富生活。大學校園的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積極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增加生活情趣,豐富單調的學習生活。這樣,不僅能增加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還能廣交朋友,滿足社交要求。此外,大學生還要注意在學習之余多參加娛樂休閑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能放松緊張情緒,增加生活樂趣,使自己的生活有節奏感、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3)堅持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以調節人體的緊張情緒,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體育鍛煉還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體育鍛煉的集體項目和競賽活動還可以培養人的團結、協作及集體主義精神。
(4)合理飲食,禁忌煙酒。合理的飲食包括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或偏食,注意營養調劑。不少大學生忽視早餐甚至不吃早餐,這是一種不良習慣。對于大學生來講,早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上午的學習負擔繁重,身體最需要營養。有些大學生還養成吸煙酗酒的不良習慣,這是有害身體健康的。醫學證明,煙草中多含尼古丁,對人體尤其是對呼吸系統危害很大,長期吸煙往往會導致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既影響自己也危害他人,同時還污染周圍環境。為了自己與他人的身心健康著想,也應不吸煙、少喝酒,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調節水平
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調節情緒,完善自我意識與個性,開發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1)改變認知,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心理專家認為,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來自不合理或不合邏輯的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對客觀現實缺乏合理的認識。一些認識有誤區的大學生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形成了固執、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比如,因為一次失戀,便全面否定自己,陷入自卑、焦慮、抑郁之中難以自拔,或從此不再與異性接觸,甚至仇視異性。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學生應學會客觀、全面、理性地看待問題,摒棄主觀絕對化的唯心主義認知。
(2)正確認識自己,培養自我悅納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的人,其自我防御行為就越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因此,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橫向比較、與自己的過去比較、與他人的評價比較來認清自己。同時,不苛求自己,也不為自己的缺點感到沮喪和自卑,不以己之長與他人之短比較,也不以己之短與他人之長比較;確定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目標計劃;善于欣賞自己的優點,包容自己的缺點。
(3)調節控制情緒,培養樂觀精神。心理學家認為,情緒長期處于壓抑、失衡狀態或其他不良狀態極易引起心理障礙。因此要學會宣泄不良的情緒,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合理宣泄、轉移、升華等。
(4)鍛煉意志品質,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生逆境,十有八九,無論是誰,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一個人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干什么都不會成功。意志不堅強的大學生在挫折面前往往知難而退或不戰自敗,致使他們的理想、計劃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
(5)塑造健康人格,促進個性完善。人格統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當代大學生一般具有聰慧、機敏、樂觀、自信、敢于競爭、積極進取等人格特點。但其中也有一些大學生存在人格缺陷,如偏執、多疑、狹隘、魯莽、急躁、孤僻等。要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的個性,揚長避短,發揮主觀能動性,優化個性品質。其次,努力學習,成為博學多才的人。大學生積極參與人際交往、社會實踐活動,對培養其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信、寬容、熱情、開朗、果斷等性格品質有積極作用。
(6)面對現實,適應環境。能否面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準。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對心理健康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個體必須主動改變慢節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節奏,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個體可以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了解和適應社會的同時,豐富業余生活,培養活動興趣,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從而維護和促進身心健康。
(7)克服社交障礙,改善人際關系。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源于人際交往中的障礙或挫折。要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首先,要調整認知結構,對人際關系要有積極、全面、客觀的認知,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其次,要完善個性品質,培養熱情、開朗、真誠、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最后,要克服情緒障礙,交往中的恐懼、嫉妒、焦慮、抑郁等情緒往往成為交往障礙,要把握人際交往的原則與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真誠地贊賞對方,學會傾聽,學會主動交往,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8)不斷開發自我潛能。在信息社會,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行為已越來越不合時宜了。當今社會需要的是開放的思想和進取的個性,更要有創造的精神和無畏的勇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潛力還遠沒有被完全開發出來,人類只用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大學生要相信自己的潛能,不斷進取,敢于實踐,不怕困難,全面發展自己。
心理小貼士
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臨壓力或挫折后能夠自我修復的能力。心理彈性高的人自信果斷有活力,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即使處于逆境中也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堅韌的精神。以下是高心理彈性者常有的七種習慣:①積極的情緒如大笑、歡樂、嬉鬧、好奇、驚奇、滿意、愛等;②與家人和朋友的親密關系;③有意義的人生;④樂觀主義和希望;⑤感恩;⑥放松;⑦快樂。
(三)強化支持
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狀況、心理疾患治療與預后的重要因素。社會支持系統越完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應對挑戰的能力越強,幸福感也越強。即使是已經遭遇心理障礙的個體,在良好的社會支持下,也傾向于更快地復原或被治愈。有研究顯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治療的開展,能減少一些心理疾病的復發。
大學生要主動建立起良好的家庭關系、親情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這不僅有助于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也有助于心理問題的應對和解決。同時,構成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家人、親人、朋友、同學、老師,對大學生應主動關心、密切聯系、溫暖支持、理解接納,以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健康成長。
(四)尋求專業幫助
有些心理問題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心理服務,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都是大學生可以求助的專業途徑。了解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大學生對兩者進一步了解和區分,以便更好地選擇并合理使用相關資源和服務。

心理障礙能自我克服嗎?
1.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通過來訪者的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立自強的過程。在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確定目標、做出決定、解決難題。這實際上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和使來訪者成長的過程。大學生心理咨詢一般涉及學業、情感、情緒、人際等方面的問題,主要工作對象是受一般心理問題困擾的大學生,更注重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指應用心理學的方法來治療患者的心理問題,其目的在于通過治療與患者建立關系,善用患者求愈的愿望與潛力,改善患者的心理與適應方式,以解除患者的癥狀與痛苦,促進其人格的成熟。“心理治療是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是一種伙伴關系;治療是關于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過程。”許多學者認為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性質相同,幾乎是同義詞,沒有區分的必要。但與此同時,許多學者認為在實踐中兩者是有差別的。
3.轉介就醫與精神科治療
在心理咨詢中,當來訪者表現出心理疾病的特征,如抑郁癥癥狀、精神分裂癥癥狀等,超出心理咨詢范圍,需要通過藥物等方式治療時,心理咨詢師需及時幫助來訪者轉介去專業醫院就診和治療。
無論是綜合醫院精神科還是精神專科醫院,都能向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專業診斷和治療。心理疾病雖然在心理方面表現出各種癥狀,但相應的藥物治療往往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些精神類藥物能夠對相應的神經中樞產生影響并最終達到治療效果。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因此有效地采用相應藥物治療也就能對心理疾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