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 向曉蜜 戴璐洋 梁利蘋主編
- 4085字
- 2024-09-29 16:30:53
二、了解心理疾病
一般心理問題逐漸泛化,持續時間較長并集中表現出病態特征,則可能發展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又可分為輕性心理疾病和重性心理疾病,其主要判定標準是自知力和現實檢驗能力水平。
(一)輕性心理疾病
輕性心理疾病一般是指非精神病性心理疾病,患者通常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有不足,能應付日常生活或與現實保持恰當接觸。常見的輕性心理疾病包括神經癥、人格障礙、性心理障礙等。
1.神經癥
神經癥性障礙,舊稱神經癥,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起病常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感素質和人格基礎;癥狀主要包括腦功能失調癥狀、情緒癥狀、強迫癥狀、疑病癥狀、各種軀體不適感等,疾病痛苦感明顯但社會功能相對完好,病程大多持續遷延。神經癥主要包括焦慮癥、恐懼癥、強迫癥、軀體形式障礙。
(1)焦慮癥。焦慮癥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復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經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性不安。過去幾十年中,焦慮癥曾被稱為心臟神經官能癥、激惹心臟、神經循環衰弱、血管運動性神經癥、自主神經紊亂等,究其原因,是因為焦慮癥自主神經紊亂的癥狀比較明顯,如心慌、氣促、胸悶、渾身不適等。目前,焦慮癥分為廣泛性焦慮障礙與驚恐障礙兩種主要形式。
(2)恐懼癥。恐懼癥是指患者對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和緊張,并常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癥狀的一種神經癥。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該反應在相同場合下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以致患者極力回避所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影響其正常活動。恐懼癥包括場所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單一恐懼癥。
(3)強迫癥。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行為等強迫癥狀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患者深知這些觀念、行為不合理、不必要,卻無法控制或擺脫,因而焦慮和痛苦。本病通常在青少年期發病,也有起病于童年期者。多數為緩慢起病,無明顯誘因。可以一種強迫癥狀為主,也可為幾種癥狀兼而有之,以強迫觀念最多見。強迫行為多系為減輕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而不得不采取的順應行為,常見的有強迫檢查、強迫詢問、強迫洗滌等。其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反強迫同時存在,兩者的尖銳沖突使患者焦慮和痛苦。
(4)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形式障礙是一類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患者因這些軀體不適的癥狀反復就醫,即使各種醫學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或者醫生反復解釋,但患者的疑慮均不能打消。有些患者可能確實存在某種軀體疾病,但其嚴重程度也遠不足以解釋患者感受到的痛苦和焦慮。盡管患者癥狀的發生、發展與負性生活事件導致的艱難處境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但患者常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病程多表現為慢性波動性。軀體形式障礙包括軀體化障礙、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和軀體形式疼痛障礙、疑病癥。
2.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通常定義為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個體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的異常。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社會適應不良,突顯在情感、情緒反應、本能欲望和行為模式等方面的異常,而思維和智能活動并無異常。
一般而言,藥物治療難以改變人格結構,但在出現異常應激和情緒反應時少量用藥仍有幫助。對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很大程度仍然是根據人格障礙者的不同特點,幫助其尋求減少沖突的生活道路。
3.性心理障礙
性心理障礙,主要包括性身份障礙、性偏好障礙等。
性身份障礙的臨床特征表現為強烈而持久的異性身份認同,以及對自身個體的解剖性別持續不滿或對自身性別角色表示厭惡,存在強烈的改變自身現有性別的欲望。內心性身份是個體對自身性別屬性的主觀感受,亦即清楚地意識到“我是男人”或“我是女人”。性身份是個體對男性或女性這種性別區分的個人感覺。性別角色是客觀的,是公眾對個體是男是女抑或是兩性人的表達。就具體個人而言,性角色就是個體向他人或自己表明自己是男是女的程度。絕大多數人的性身份和性角色是一致的,性身份障礙的患者卻在自身解剖性別和性身份之間體驗到極度的不協調。
性偏好障礙是指以明顯異常的性行為方式滿足性欲。其特征是:對無生命物體長期而專注的性喚起幻想、要求或行為,同時伴有臨床上顯著或自覺的無能為力。性偏好障礙包括戀物癥、戀物性異裝癥。戀物癥是以某些非生命物體作為性喚起及性滿足的刺激物。戀物對象多為人體的延伸物,如衣物或鞋襪。其他常見的對象是具有某類特殊質地的物品,如橡膠、塑料或皮革。迷戀物的程度因人而異,在某些病例中僅將其作為提高以正常方式獲得的性興奮的一種手段(如要伴侶穿上特殊的衣服)。戀物性異裝癥指主要為了獲得性興奮而穿著異性服裝。
(二)重性心理疾病
重性心理疾病一般是指精神病性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自知力嚴重缺乏或受損,不能應付日常生活,或不能與現實保持恰當接觸,包括器質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反應性精神病等。
重性心理疾病在大學生中發生率雖然不高,但對大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影響很大,對個體未來發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大學生中相對常見的重性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如發現疾病跡象,應盡早到專門的精神衛生機構進行診治。
1.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發生于青壯年,臨床表現為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大多數患者對疾病缺乏自知力,不認為是病態。患者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智能障礙。該組疾病起病往往較為緩慢、病程多遷延,呈反復加重或惡化態勢,較多患者最終出現精神衰退和精神殘疾,而部分患者經有效治療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狀態。
臨床表現有:①爭論性幻聽;②評論性幻聽;③思維鳴響或思維回響;④思維被擴散;⑤思維被撤走;⑥思維阻塞;⑦思維插入;⑧軀體被動體驗;⑨情感被動體驗;⑩沖動被動體驗及妄想知覺。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臨床表現并非精神分裂癥的特異性癥狀,于其他一些精神障礙如雙相情感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中也可見到。
精神分裂癥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偏執型。這是精神分裂癥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以幻覺、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
(2)青春型。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以顯著的思維、情感及行為障礙為主要表現,典型的表現是思維散漫、思維破裂,情感及行為反應幼稚,可能伴有片段的幻覺、妄想;部分患者表現為本能活動亢進,如食欲、性欲增強等。該型患者首發年齡低,起病急,社會功能受損明顯,一般預后不佳。
(3)緊張型。以緊張綜合征為主要表現,表現為緊張性木僵、蠟樣屈曲、刻板言行,以及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沖動行為。該型患者一般起病較急,部分患者癥狀緩解迅速。
精神分裂癥需要盡早實施有效的足劑量、足療程的全病程藥物治療。第一次發病是治療的關鍵,這時抗精神病藥的治療反應最好,所需劑量也少。如能獲得及時、正確、有效的治療,患者復原的機會最大,長期預后也最好。影響精神分裂癥預后的關鍵時期是精神病前驅期至發病后的頭五年,精神功能的損害此時處于平臺期,如果處理得當,通常不再進一步惡化。因此,這一關鍵時期的正確、合理治療至關重要。
2.抑郁癥
抑郁癥的典型癥狀為“三低”:情緒情感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少。一些患者還伴有思維內容障礙,如自罪自責觀念或妄想,甚至還有厭世輕生傾向。重度抑郁發作期患者的自殺企圖和自殺行為傾向特別突出,應當引起所有人的重視。此外,抑郁癥患者還常伴有軀體癥狀,如身體多器官系統不適、疲乏無力、食欲性欲均下降、體重減輕、入睡困難或早醒等。

抑郁癥是可治之癥嗎?
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曾經產生過哀傷、沮喪、悲觀甚至絕望等抑郁情緒,但這并不一定構成抑郁癥。抑郁情緒和其他負性情緒一樣,都是正常和異常或病態之間的連續體,而且正常與異常之間也沒有絕對界限。只有當抑郁情緒嚴重到某種程度,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會功能時,才可以說它是異常的、需要治療的。
3.躁狂癥
躁狂癥的典型癥狀為“三高”:情緒情感高漲、思維活動加速、活動增多。一些患者還伴有思維內容障礙,如夸大觀念、夸大妄想,過分夸大自己的才智、本領、身份、地位、經濟能力等;有的伴有軀體癥狀,如便秘、食欲增加、性欲亢進、睡眠減少,體力過度消耗導致體重減輕,但仍紅光滿面、神采奕奕。
4.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即抑郁癥狀與躁狂癥狀同時存在于患者身上,反復(至少兩次)出現心境和活動水平明顯紊亂的發作,紊亂有時表現為心境高漲、精力和活動增加(躁狂或輕躁狂),有時表現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動減少(抑郁),高漲與低落交替出現。
抑郁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的干預和治療,尤其是嚴重的情感障礙(如重度抑郁或躁狂),首選藥物治療,藥物能快速控制患者癥狀,但是藥物治療需要相對較長的穩定服用時間,部分患者看到部分癥狀好轉后拒絕治療、中斷治療或過早結束治療,這些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此外,抑郁癥或躁狂癥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礎,存在對于事物和自身的某些相對穩固的消極看法或情感反應模式,因此,需要通過系統的心理治療來進行矯治。
大學生一旦產生抑郁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應及時主動就醫診治。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在情緒水平能保持相對穩定之后,可以同時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鞏固療效。
心理測量站
心境障礙問卷(MDQ)由Robert M.A.Hirschfeld醫生及其同事研發。該問卷十分簡短,由3個部分組成,包括詢問躁狂或輕躁狂的癥狀、癥狀是否同時存在,以及這些癥狀導致的功能損害。因其使用方便,篩查結果簡單明了,一經推出,便很快成為臨床上最常使用的雙相情感障礙篩查量表之一。

心境障礙問卷(MDQ)
心靈小憩
影片:《雨人》
查理的父親去世,留下了300萬美元的遺產。然而遺產全部給了一個他不認識的哥哥雷蒙。原來雷蒙自幼患有自閉癥,母親去世后就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查理打算把雷蒙帶出精神病院,企圖騙他出讓遺產。在共處中查理發現了雷蒙驚人的記憶能力,他利用哥哥的這種能力在賭場贏得了一大筆獎金。而令查理收獲更大的是,他還獲得了慢慢升溫的親情,這種手足情遠遠勝過了他原先圖謀的300萬美元的遺產。
《雨人》是一部令人振奮的電影,展示了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極大關注,并以將自閉癥帶入公眾視野而聞名。

《雨人》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