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與小乘
在《西游記》中,唐僧之所以前往西天取經,是因為當時東土只有小乘教法,而無大乘教法。這二者的差別,用觀世音菩薩在水陸大會上對唐王李世民說的話來表述就是:“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李世民辦水陸大會,為的是超度隋唐之際死去的那些孤魂野鬼,既然小乘教法無用,所以當時就停辦了水陸大會,并問誰可以去西天取回大乘教法。主持法會的唐僧挺身而出,于是被唐太宗認為御弟,他領了到天竺國的通關文牒,踏上了求取真經的漫漫程途。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我們先說什么是大乘佛教,什么是小乘佛教。
所謂“乘”,是梵文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所謂“大乘”,意思就是大型的交通工具;所謂“小乘”,意思就是小型的交通工具。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于“大乘”著重于利他(利于大眾的行為),“小乘”著重于自己解脫。
佛教在印度最初興起時,強調“自度”,屬于小乘佛教。大約在公元1世紀,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其修行目的是“普度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只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被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唐僧取經之前,東土是不是只有小乘佛法,而無大乘佛法?實際上,大乘佛法早在東漢時就由月氏國支婁迦讖法師傳過來了。魏晉玄學的后期衍生了“佛玄”的討論,其中六家七宗的般若學與《肇論》便是其結晶。這也是常識,而其中的般若學即屬于大乘佛教。玄奘法師的主要佛學貢獻是系統譯出了對法、因明、中觀、唯識的經典,較以前的翻譯而言,規范性和整合性大大提高。他以護法唯識作為標準,創立了法相宗,從而消解了之前地攝論師關于心識的爭論,建立了系統的中國佛教邏輯。
所以,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大唐沒有大乘佛法,只是《西游記》中的小說家言。這當然不會減損《西游記》的偉大,因為《西游記》說到底只是一部通俗小說名著,難免會有一些錯誤的信息,對于這些錯誤信息,閱讀時加以注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