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與慧能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在須菩提祖師處習得長生不老之術,是無數讀者津津樂道的一個經典情節。孫悟空在須菩提祖師處修道,他給孫悟空開出了一系列如坐禪、采補之類的門徑,結果孫悟空在問明了都不能長生不老之后,一概加以拒絕。須菩提祖師惱怒了:
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么?”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唬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沖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呵!”此時俱甚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賠笑。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后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當日悟空與眾等喜喜歡歡,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黃昏時,卻與眾就寢,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沒支更傳箭,不知時分,只自家將鼻孔中出入之氣調定。約到子時前后,輕輕的起來,穿了衣服,偷開前門,躲離大眾,走出外,抬頭觀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極迥無塵。
深樹幽禽宿,源頭水溜汾。
飛螢光散影,過雁字排云。
正直三更候,應該訪道真。
你看他從舊路徑至后門外,只見那門兒半開半掩。悟空喜道:“老師父果然注意與我傳道,故此開著門也。”即曳步近前,側身進得門里,只走到祖師寢榻之下。見祖師蜷跼身軀,朝里睡著了。悟空不敢驚動,即跪在榻前。那祖師不多時覺來,舒開兩足,口中自吟道:
“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
悟空應聲叫道:“師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時。”祖師聞得聲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盤坐,喝道:“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后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后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道:“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祖師道:“你今有緣,我亦喜說。既識得盤中暗謎,你近前來,仔細聽之,當傳與你長生之妙道也。”悟空叩頭謝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祖師云: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此時說破根源,悟空心靈福至,切切記了口訣,對祖師拜謝深恩,即出后門觀看。但見東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顯明。依舊路,轉到前門,輕輕的推開進去,坐在原寢之處,故將床鋪搖響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眾還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當日起來打混,暗暗維持,子前午后,自己調息。
這一段文字非常精彩,不過我們要指出的是,它基本上是從《壇經》中借鑒而來的。慧能是禪宗的第六祖,他的《壇經》是中國人寫的唯一被承認為“經”的佛教著作。里面寫道六祖慧能到五祖弘忍處學藝,弘忍讓門下弟子寫一首偈子表明自己對佛法的理解,首座神秀當天晚上就在墻上寫下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其他弟子都嘆為觀止,只有慧能認為神秀尚未見性。因為慧能不識字,所以就自己口述,讓別人代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知道慧能已經見性,于是去看慧能。慧能當時正在舂米,于是弘忍拿起米錘在樁臺上敲了三下,而后倒背雙手走了。慧能知道這是暗示,于是夜里三更便秘密到弘忍處,弘忍果然在當夜為慧能講解《金剛經》,并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有人說,《西游記》如此,是不是有“抄襲”之嫌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南禪在中國影響極大,作為南禪的開創者,慧能的知名度極高;作為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創作而被認定為“經”的佛教典籍,《壇經》地位極高,流傳度極廣,慧能在五祖處得法,乃是一件眾所周知的公案。作者在作品中化用《壇經》的橋段,其實就是現代所謂的“致敬經典”,一則表明自己與經典之間的淵源與傳承關系,二則也讓讀者在似曾相識的感覺中別添一層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