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貨幣的本質:繁榮、危機和資本新論作者名: (美)帕特里克·博爾頓 黃海洲本章字數: 1543字更新時間: 2024-09-13 17:04:18
3.明斯基的批判
明斯基的批判文章同弗里德曼與施瓦茨的論文在同一卷期刊上發表,它提出了精彩的見解,卻不幸曾被人們完全遺忘,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明斯基的開場白是,“弗里德曼與施瓦茨把信貸市場當作配角,而非演出中的明星”(1965,第64頁)。他接著指出,這種定位是錯誤的。無論如何,在解釋宏觀經濟波動以及作為明斯基主要關注點的金融危機時,信貸市場都應該擔任主角,或者說至少應該成為主角之一。這成為明斯基著作的一個核心話題,也是他對貨幣主義理論批判的精華所在。弗里德曼與施瓦茨由于在分析中完全忽略了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作用,遺漏了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基本層面。這是貨幣主義的貧困的一個重要表現,我們稍后還將對此展開討論。
明斯基的第二個批評意見是,“人們觀察到的貨幣收入與價格的變化路徑被解釋為名義貨幣數量或貨幣供給變化率的隨機或系統性變化給本應穩定的增長過程帶來沖擊的結果”(第66頁)。
貨幣主義理論的這一隱含假設是,市場經濟運行本來是有效的,具有內在的穩定性。本書第2章將會指出,貨幣主義理論的一個關鍵隱含假設是市場經濟基本上不存在摩擦,就像莫迪利亞尼與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在著名的無關性定理中假定的那樣。明斯基進一步提出,由此意味著,“按照這種觀點,采取正確的貨幣供給方式就能夠消除導致企業體系運行嚴重紊亂的全部擾動,或至少其中的很大部分”(第66頁)。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對貨幣主義政策學說基本內容的闡述。正如明斯基所言,從該理論的基本假設能得出貨幣主義者的政策處方,即只有貨幣沖擊能導致經濟動蕩。于是,實現穩定的唯一政策就是維持貨幣存量的穩定增長。如果遵守這條規則,總體經濟活動就會保持穩定。
20世紀70年代早期,羅伯特·盧卡斯在提出理性預期理論的時候闡述了更加極端的觀點,即只有在貨幣供給的變化未被預期的時候,也就是出乎經濟行為主體的意料,貨幣政策才會影響經濟活動。假設經濟已經處于有效的均衡狀態,被充分預期的貨幣供給變化帶來的任何經濟效應都會被價格與工資的調整完全抵消。因此,如果認為經濟已經處于有效均衡狀態,那么貨幣當局的最優策略只能是遵守可預期的、不變的貨幣數量增長規則。他們應該提前宣告自己的行動意圖,以防止出現意外情況以及對有效均衡的不必要偏離。
當然,明斯基批評了這種假設,認為自由放任狀態下的市場經濟遠遠不能保證達到有效均衡狀態,其中很大部分是源于信貸市場的運行方式。信貸市場可能把經濟推向金融危機,此時能提供的信貸數量太少,或者把經濟推向投機泡沫,此時信貸擴張過于隨意。在明斯基看來,“可行假設應該采用如下的模型設計,即把更完整的貨幣和財政制度納入收入—支出理論框架,特別是,需要把財務承諾(financial commitments)以及金融資產納入各種行為方程”(第67頁)。
這里的“財務承諾”就是債務的代名詞。在明斯基看來,當體系中存在債務和債權時,經濟運行的方式會比弗里德曼與施瓦茨描述的復雜得多。明斯基聲稱,宏觀經濟學家只有把信貸市場引入模型才能理解經濟體系的運行。他闡述了“這種綜合模型的一個目標是解釋弗里德曼與施瓦茨忽略的部分……貨幣存量增長率發生變化的原因……換句話說,這種更完善的理論模型的一個目標是,不僅要解釋貨幣收入,還要揭示貨幣和金融危機是如何產生的”(第67頁)。
明斯基接下來強調了這些解釋的意義,指出貨幣主義理論構建的一個關鍵錯誤在于,“弗里德曼與施瓦茨對商業周期的解釋意味著,即便圍繞金融體系中的非貨幣部分爆發金融危機,導致資產價格與凈財富急劇下降,也不會發生嚴重的經濟蕭條”(第68頁)。
的確,如果貨幣供給沖擊才是導致貨幣收入變化的充分必要條件,那么對信貸市場而非貨幣供給的沖擊就不會帶來經濟蕭條。但如果我們能夠從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就會明白經濟蕭條和嚴重衰退遠不只是貨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