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貨幣的本質:繁榮、危機和資本新論作者名: (美)帕特里克·博爾頓 黃海洲本章字數: 606字更新時間: 2024-09-13 17:04:17

第1章
貨幣主義的貧困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與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開創的貨幣主義既是一種關于貨幣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又是一種貨幣政策學說。它的基本信條是貨幣供給量與價格水平之間存在同比例變化的關系。然而實證經驗表明這并不太符合1965年之后的數據,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另外,貨幣主義也無法解釋最近的某些進展。
本章將探討貨幣主義的這些缺陷,尤其強調海曼·明斯基(1965)的批判。我們并不主張全盤否定貨幣主義,而是認為應該拓展這一框架,并將它置于新的基礎之上。我們將展示,通過重新定義法定貨幣的概念,并區分內部貨幣與外部貨幣,可以如何豐富原來的理論框架。我們還將介紹如下三個相互關聯的新觀點:(1)貨幣即股票,(2)貨幣即國家主權,(3)貨幣即央行運作。
本章采用的題目“貨幣主義的貧困”帶有挑釁意味。但我們為何以及如何想要挑釁呢?這一題目其實是借鑒了馬克思的名著《哲學的貧困》。然而,除了標題,本章與馬克思作品的內容并無關系,除非有人把貨幣理論也視為哲學的某個分支。另一個出處則是卡爾·波普爾的著作《歷史主義的貧困》。但同樣,本章與該書的主題無關,波普爾探討的是完全不同的議題,是對社會科學主流研究方法的批評,即完全依靠歷史分析來解釋當前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
我們并未對貨幣主義抱有類似的批評態度,而是強調它作為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及其無法解釋宏觀經濟的某些基本趨勢,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