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公共關系的發展脈絡及其階段性特征[1]

當前,中國公共關系事業正面臨大發展、大繁榮、大有可為、大顯身手的新時期。

全球輿論公關、國際政治公關、國際外交公關、經濟公關、貿易公關、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公關、文化公關、旅游公關、危機公關等國內外需求接二連三、撲面而來,正在把高質量、高水平的公共關系工作和運作推向國內國際第一線。

那么,中國公共關系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一、改革開放與中國公共關系

近40年來,中國公共關系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一)中國公共關系:孕育新生階段

中國的公共關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改革開放直接催生出來的。

1984年金秋,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歷史性的重大決定——《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在認真分析了當時我國的經濟和政治形勢之后明確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必須認真總結我國的歷史經驗,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同時必須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管理方法。”《決定》特別強調,“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成為具有一定權利的義務的法人”。《決定》發出了響亮的號召:“這個改革,關系國家的前途,關系億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切身利益,全黨同志要站在改革這個時代潮流的前列。”[2]

黨中央的號召,引起了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現名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有關領導的高度注意。所長商愷(人民日報社記者部原主任)、副所長東生(后調任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等領導同志深感這次經濟體制改革意義之重大,多次商議我們的新聞工作和新聞研究工作如何站在改革這個時代潮流的前沿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的問題。一次,在研究部署所內工作時,一位副所長講到了西方公共關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東生同志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和高度重視,立即建議指定專人進行課題立項,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筆者領受任務后,與室內有關研究人員一起認真地進行了初步可行性探討。大家認為,公共關系學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上半葉的幾十年內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公共關系學總結了現代經營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經驗,熔新聞學、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內容于一爐,概括了現代經營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與技巧,改善了資本主義的企業管理和行政管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的發展。其對于改進我們的經營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作用,對于促進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同時,我們也看到,當時在我國開展公共關系研究和發展公共關系事業還有相當大的難度。首先,公共關系在中國基本無人知曉,即使在學界也是知者鳳毛麟角,在我國開展公共關系研究完全是白手起家。其次,公共關系的實踐基礎在中國更為薄弱,即使當時已經進入中國的少量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中,全面開展這項工作的也所聞不多。最后,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在認識和引進發源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共關系這門嶄新學科和新興事業方面,肯定會面臨不少問題和障礙。但是,我們認為,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就像及時雨一樣,為在中國開展公共關系研究和發展公共關系事業創造了極佳的條件。因為我國企業在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以后,就必然離不開公共關系!

黨的號召、時代的需要,就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大課題!

中國公共關系的誕生有幾個標志性事件。

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決定正式成立當時國內第一個公共關系研究課題組。1984年10月,以商愷所長為首的所領導班子同意和決定集中科研人員中的部分優勢兵力,由本文筆者明安香領頭正式成立專門的公共關系課題組。

所里給這個課題組配備的研究人員可謂實力雄厚,課題組成員基本上是當時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第一屆(戲稱“黃埔一期”)、第二屆的研究生,擁有碩士學位,并分別通曉英語、日語、法語等主要外語。當年課題組的成員大部分有出國留學或工作的經歷,這為開展中國公共關系破冰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緊接著,課題組成員分頭開展對西方主要國家的公共關系理論和公共關系事業歷史、現狀的資料收集和問題研究工作,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院圖書館、所資料室和國內主要高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等)圖書資料室盡可能借來或復印當時極難找到的少數公共關系學英語原著和資料。其間,課題組全體成員全力以赴進行了多次集體學術研討和重點發言,便于交流情況、深入研究、統一認識、分工協作。

第二個標志性事件,是開展對中國公共關系萌芽的國情調查。這些考察與調研為我國社會主義公共關系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課題組正式成立后,東生等所領導一再強調:開展公共關系研究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一是要盡可能認真總結、借鑒西方公共關系學中的寶貴理論、經驗、方法、技巧,為我所用;二是要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國情,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絕不能全盤照搬和生吞活剝西方的公共關系學;三是要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關系體系。為此,所領導要求課題組盡快拿出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教材或著作。

1984年秋末冬初,課題組成員分別奔赴廣州、深圳、上海、浙江、湖北等地,重點前往全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線省市進行中國公共關系的現狀摸底和實地調研,考察我國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關系萌芽與實踐。

我們廣東一行三人,在南方日報社工商部調研時,得知一家國有企業——廣州白云山制藥廠在當時已經開展了水平相當高的公共關系工作。我們喜出望外,到該廠進行了重點訪問、考察,與該廠辦公室主任、公關部主任、供銷科長等分別舉行了座談。該廠總支書記、廠長貝兆漢同我們侃侃而談,暢談了他們開展公共關系工作的收獲與體會。他們倡導落實愛廠、興利、求實、進取的“白云山人精神”,推行產品、技術、環境、服務、效益“五個一流”的企業高標準,將企業總產值的1%用于公關廣告工作,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樹立企業形象,進行信譽投資。這一系列公關思想和公關實踐,在當時都是相當超前的,取得了相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利潤連年翻番,可以說為經濟體制改革后的中國企業創名牌、樹形象,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公共關系樣板。

其他幾路也收獲不小。去浙江、上海一路,在當時名聲大振的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那里獲得了企業細致關心職工生活,搞好員工、家屬等內部公共關系的整套經驗;去湖北一路,在地處十堰的第二汽車制造廠總結了企業處理好供應商、供銷商等外部公共關系的做法;在北京一路,得到了長城飯店等著名外資企業提供的公共關系培訓指南等重要一手資料。

課題組成員回京后歡聚一堂,相互交流了調研成果和體會,一方面為公共關系在中國大地的萌芽感到高興和鼓舞;另一方面深知今后在中國開展公共關系研究,推廣公共關系工作,建立中國特色公共關系體系之篳路藍縷、任重道遠。

第三個標志性事件,是在全國性日報《經濟日報》二版頭條發表了我國第一篇關于公共關系的社論和長篇通訊。為了充分認識公共關系在我國改革開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動公共關系事業在我國的迅速普及和發展,所領導認為必須在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日報上發表有關公共關系的社論和文章。于是在課題組前一段考察、研討的基礎上,由本文筆者明安香執筆撰寫了《必須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公共關系》社論稿和《如虎添翼——記廣州白云山制藥廠的公共關系工作》通訊稿。時任《經濟日報》總編安崗和理論部負責人等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持。1984年12月26日,《經濟日報》發表的專題社論和通訊,對于公共關系在我國的廣泛普及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綜上,中國公共關系資深學者、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郭惠民教授在專文中指出,1984年被公認是“中國公共關系元年”。[3]

第四個標志性事件,是1986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公共關系課題組編寫、明安香主編的我國第一部公共關系學著作《公共關系學概論》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該書認真借鑒、吸收國外公共關系的優秀成果,同時注意結合我國實際,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關系,理論與實際結合,出版后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前后加印多次,發行量超過15萬冊。為公共關系在中國的健康起步和廣泛普及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隨后,廣州中山大學王樂夫、廖為建等合著的《公共關系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居延安所著的《公共關系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相繼出版。

第五個標志性事件,是1987年6月22日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正式成立。1986年11月,上海率先成立了國內最早的省市級公共關系協會——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當時在中國記協任職的東生同志,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前所長商凱等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下,邀請剛從英國學術訪問一年回國的明安香參與籌備組建中國公共關系協會的工作。1987年初,經過數月的可行性論證、請示報告、輿論宣傳和籌備組織等緊張工作,國家體改委于1987年5月21日正式復函中共中央統戰部,批準成立中國公共關系協會。1987年6月22日,“第一屆中國公共關系高級研討會暨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安崗同志任首屆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主席,東生同志任第一副主席。研討會的主要議題是:總結我國新型的社會主義公共關系實踐經驗,探討如何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關系事業。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行業性、專業性公共關系團體。它的成立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其他相關領導的熱情關懷,李瑞環、薄一波、張勁夫、習仲勛、雷潔瓊、宋健、胡喬木、楊成武、馬文瑞、盧嘉錫、王首道、王光英等領導同志都在不同時期為協會題詞勉勵。近4年后,1991年4月,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CIPRA)成立。中國公共關系事業邁向了普及發展的新階段。

從一開始就注重吸收借鑒,注重國情調研,注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是中國公共關系的底色,也是第一階段的突出特征。

(二)中國公共關系:普及發展階段

正像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長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一樣,盡管中國公共關系在理論研究方面曾經有一個不錯的開頭,但是在實踐中卻難免要克服一些誤區或局限,從幼稚走向成熟。

現在看來,在普及發展階段,中國公共關系事業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先后克服了以下(但不限于以下)幾個主要誤區和局限。

一是走出“迎來送往搞接待”的偏見誤區,重點突出公共關系的專業特色。在中國公共關系發展的初期,正規化、規范化的接待工作是一項重要內容,但遠不是全部內容。把公共關系工作等同于“迎來送往搞接待”,就難免會在一時間把公共關系工作當作“花瓶”和“擺設”來對待,很難真正發揮公共關系的溝通和管理職能作用。中國公共關系從業人員在實踐中逐步端正了對公共關系工作的全面認識:一方面,使接待工作更加正規化、規范化,使之體現出公共關系的專業水準;另一方面,注意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公共關系專業知識和能力,在工作中進一步突出公共關系的專業特色。

二是突破“新聞報道與廣告宣傳”的局限,全面發揮公共關系的專業技能。根據當年的行業調查,國際公關公司與本地公關公司的主要差距就是,國際公關公司以品牌管理見長,而本地公司則更多局限于以新聞報道和廣告宣傳為手段的整合營銷傳播。毫無疑問,新聞報道和廣告宣傳是公共關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公共關系職業的重要專業技能,但是要想充分發揮公共關系的獨特專業職能,公共關系從業人員還需要掌握和發揮咨詢顧問、形象管理、目標管理、危機管理等更高級的專業技能。中國公共關系更加注重企業和機構的總體形象、全面質量、產品形象、環境形象、員工形象和社會形象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策劃與管理。[4]

三是努力破解“污名化”的魔咒,創造中國公共關系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在中國公關重大作用日益凸顯、聲名鵲起的過程中,一些別有用心、另有所圖的業內業外人員,打著“公關”的旗號反公關,打著“公關”的招牌干著違反公關基本職業道德、違法違規的勾當。一時間,各種污名化公關的言行招搖過市。其實,這些所謂的“公關”,大多根本不是職業的、專業的公關人士(即使有,也只是其中極少數敗類),與真正的公共關系毫無關系。但是,他們卻實實在在地給真正的公關人士、公關工作、公關事業帶來了干擾和破壞。多年來,中國公關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和公關工作者理所當然地對他們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批評、揭露,同他們進行了法理斗爭,并以自己日積月累的專業工作與良好形象,逐步破解了長期以來揮之難去的“污名化”魔咒。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兼公共關系分會會長陳先紅與張明新教授等,曾于2012年專門合作實施了一項中國公眾關于中國公關認知的全國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45.5%)的被訪者認為,對公關第一需要的主體是“國家”,第二需要的是“政府部門”(54.9%),第三需要的是“企業機構”(33.4%)。[5]這是一個好消息,說明中國公眾的主流是看好中國公關的。中國公共關系在中國公眾心目中的專業形象越來越正面、越來越清晰!

恩格斯曾以馬克思的口吻,引用德國著名詩人海涅的話說:“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6]作為中國公共關系的先行者,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飛龍在天,只是偶爾混雜些許魚蝦跳蚤而已。”[7]

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提高,在砥礪中前進,可以概括為中國公共關系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征。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公共關系

(一)中國公共關系:進入新時代,走向新里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和政治等領域逐步邁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或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公共關系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興起新的熱潮。

中國公共關系學科再度回歸教育部專業目錄。2022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2021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三所大學的公共關系學專業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調查顯示,21世紀以來,中國公關的“本土化”趨勢發展迅猛。2003年的報告首次顯示,參與調查的十大本土公關公司年均營業額(4 000萬元),超過了十大國際公關公司(3 000萬元),之后這個態勢有增無減。隨著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進一步有效控制,2021年中國公關市場開始恢復性增長,年市場營業規模約為745.9億元,年增長率為8.3%。行業增速略高于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全年8.1%的增速。在新冠肺炎疫情連續3年跌宕反復的嚴峻環境下,2022年,中國公共關系行業仍保持了微幅增長,行業營業規模約為765.3億元,年增長率為2.6%。此外,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公共關系行業發展的大趨勢,2022年全行業線上業務占比達八成以上[8]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論、新概念、新政策,給中國公共關系注入了強大動力與新鮮活力。國內外政治、經濟、貿易、金融、技術、軍事等領域遇到諸多挑戰,同時疊加世紀疫情、全球變局,給中國公共關系提出了最緊迫、最尖銳的應對課題。正是在這種動力與壓力疊加、危機與勝機并存的作用下,中國公共關系悄然進入了國家公關、全民公關和全球公關的新時代。

其中,令世人刮目相看之處亮點甚多,這里僅略舉幾例。

(二)國家公共關系:發言人隊伍蓬勃健康發展

所謂國家公共關系,要而言之,就是國家動用一切必要的專業人力、物力、信息等資源,運用現代各種公共傳播媒介、渠道等技術和手段,在國際國內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國家信譽,從而獲得國內外廣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創造國家發展、經濟交流、文化交匯、人民交往的良好國際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

發言人是國家公共關系的國家隊、主力軍、生力軍,是良好國家形象和國家信譽的宣傳隊、戰斗隊、先鋒隊。發言人既是黨和國家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他們要及時、準確、全面地對外宣示、闡釋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與對策,聲情并茂地表達中國人民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由衷心聲和喜怒哀樂情感,生動展現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友誼和互助合作,同時,必要時也要深刻揭露國際上少數敵對勢力、邪惡勢力的猙獰面目和罪惡行徑。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條件限制,并未設置專門的發言人。但是,在國際外交場合中,出類拔萃的發言人時有出現。當然,最著名、最杰出的國家發言人非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和后來的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莫屬。他們的言談舉止完美地代表和展現了新中國的嶄新國家形象與國家信譽,讓中國人民時時感到揚眉吐氣、豪情滿懷。

而中國發言人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1983年。當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聯合發布《關于實施〈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和加強對外國記者工作的意見》,3月1日,時任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作為外交部第一位新聞發言人站在了外國記者的面前。2003年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辦了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有66個部委的100多名新聞發言人參加。自此,中國發言人制度正式確立,從中央各部委、軍隊擴展至各省區市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國發言人隊伍和工作日益正規化、常態化。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形式的新聞發布活動在數量和質量上不斷提高。

特別是在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決戰千年不遇之全球疫情以來,中國國家發言人站在全球輿情的風口浪尖上,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絕倫、波瀾壯闊的輿論戰大劇——迎擊突如其來的美國蓄意挑起的貿易摩擦,反擊美國嫁禍于人的新冠肺炎疫情溯源惡戰,痛擊美西方帝國殖民主義余孽虛構捏造的所謂中國新疆“種族滅絕”彌天大謊,抗擊美國等西方國家少數政客刻意操弄的所謂“抵制”北京冬奧會的拙劣政治把戲……配合國家相關部門和領域協同作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全球輿論戰役的階段性勝利,凸顯了發言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統計,僅在2021年,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共舉辦230場,回答3 000多個問題。外交部國內各單位在境內外17個新媒體平臺開設賬號,總粉絲量突破7 300萬。[9]

隨著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在全球的迅猛發展和普及,發言人的精彩回答片段被上傳至社交媒體,經反復傳播與轉發而收獲巨大流量。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教授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其影響力的實質效果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外交職能范圍,同時兼具著內部宣傳與民眾達成認同、外部宣傳澄清是非的作用”。[10]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院教授董關鵬認為,這些年來,“通過參與建設黨委和政府的新聞發言人、政務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聲譽管理等重要制度的實踐,公共關系同人已經進入中國的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核心地帶”。[11]

筆者確信,中國國家公共關系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必不可少的國家軟實力重要基礎建設[12]之一。

2017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主辦了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新聞發言人對話會”,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和世界各國新聞發言人之間的交流合作之先河。2019年7月17日,第三屆對話會在貴陽開幕。來自中共中央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17位新聞發言人與中東歐11個國家的12位新聞發言人參會,圍繞“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發布與共建‘一帶一路’”主題,舉行對話交流。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郭衛民在對話會開幕式上致辭指出,要“在信息蕪雜、人聲鼎沸的網絡輿論場上,發布優質內容,傳遞政府聲音,提高權威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3]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4]

其中,對于如何塑造好“可敬的中國形象”,既大有文章可做,也大有潛力可挖。這里限于篇幅,僅就其中最核心的一點談點粗淺看法,那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必須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樹立起值得敬重、值得敬佩,尤其是在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說話算數,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勝利,值得敬畏的國家形象、民族形象。

正如毛澤東主席在1953年9月12日總結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和意義時氣勢豪邁地所說的那樣:“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15]

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一脈相承,誓言堅定:“我們決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受損,決不會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圣領土。一旦發生這樣的嚴重情況,中國人民必將予以迎頭痛擊!”[16]

中國公共關系人在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全面中國形象方面,將繼續努力奮進前行。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程曼麗教授認為,國家形象建構有兩個維度的作用力:一個是以本國為主體的形象“自塑”,另一個是由外部世界主導的形象“他塑”。要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全面中國形象,就不僅要完美完成以本國為主體的形象“自塑”,而且要盡可能調動外部世界主導的形象“他塑”,讓外國網民、自媒體人自發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17]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公共關系事業正在邁上新臺階、走向新里程,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的領導者、研究者、從業者正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要在經濟公關、企業公關、文化公關、政治公關、外交公關、學術公關、媒體公關、網絡公關、體育公關、國家形象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各個專業公關領域,為企業、政府、行業客戶和各界提供切實有效的公關解決方案。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登頂階段,中國公共關系事業必將呈現出爭芳斗艷、各顯其能、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的新特征!


[1] 本文作者:明安香,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1993年以來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連續兼任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主席(后改稱常務副會長)。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8~587頁。

[3] 郭惠民:《中國公共關系:創造未來比預測未來更重要》,《中國青年報》,2018年11月22日2版,轉自中青在線。

[4] 明安香:《企業形象管理——最新一代管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年。

[5] 陳先紅:《公共關系學的想象:視域、理論與方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28頁。

[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3頁。(說明:此前許多正式出版文稿和網絡信息平臺在注釋轉引馬克思引用海涅的這句名言時,多使人誤以為是馬克思直接引用。在核對經典作家原著原文后,確認應為恩格斯以馬克思的口吻引用。)

[7] 明安香:《砥礪前行的記錄,公關創新的碩果——〈公共關系學的想象:視域、理論與方法〉述評》,《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8] 參見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關于中國公共關系行業的相關年度(2003年、2021年、2022年)調查報告,CIPRA中國公關網。

[9] 趙實:《透過279位新聞發言人,看中國新聞發布新“密碼”》,澎湃新聞,2022年1月7日。

[10] 胡正榮:《當前,中國輿論場呈現哪些新特點、新變量?》,人民論壇網,2022年7月29日。

[11] 董關鵬:《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公共關系人的新使命》,《公關世界》,2020年1月1日。

[12] 國家軟實力重要基礎建設中的“基礎建設”一詞,來源于英語“infras tructure”(基礎設施),如信息領域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等。在世紀之交,中國學術界,特別是經濟界、技術界等,對于NII的漢語譯法有不同意見。起初的譯法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但許多專家認為,NII中不僅包括光纜、電話網、衛星通信網、計算機通信網、有線電視網和移動通信網等物質建設,而且包括人才建設,因此將“infrastructure”譯為“設施”不妥,宜譯為“結構”。因為不能把人才看作設施,但可把人才看作結構的一部分。本人傾向于統稱為“基礎結構”或“基礎建設”(包括位于其首位的人才建設)。參見明安香:《千年之交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供討論參考。

[13] 《郭衛民在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新聞發言人對話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2019年7月17日。

[14]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央視網,2021年6月1日。

[15] 毛澤東:《抗美援朝的勝利和意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這是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

[16]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現場實錄)》,新華網,2020年10月23日。

[17] 程曼麗:《新的國際輿論格局下中國國家形象建構》,華東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2022年6月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卢龙县| 微山县| 桂林市| 修武县| 桂东县| 高要市| 五华县| 方城县| 吉林市| 江阴市| 五常市| 和平县| 盘锦市| 灵丘县| 密云县| 开江县| 阆中市| 囊谦县| 寿宁县| 晋中市| 城固县| 沙河市| 朝阳县| 西安市| 福清市| 松潘县| 周至县| 甘孜县| 南木林县| 鸡东县| 临邑县| 平顶山市| 滨州市| 宝应县| 上杭县| 沙河市| 阿勒泰市| 乌恰县| 西盟|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