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灶神的警示
- 寨子村傳奇
- 楊天子
- 2032字
- 2024-09-05 11:52:53
轟轟烈烈的年過去,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這段時間忙碌操辦年貨,又要清算一年的項目,所有的事都是太爺爺一個忙里忙外,也是身心疲憊。
大年初四迎了灶神,全家上下不論男女老幼,統統都來上香跪拜后,太爺爺的心才算定了下來,也早早的上了床休息。
溫暖的金光如沐春風,灶神爺和藹的笑容,正站在不遠的地方望著自己……
太爺爺分不清這是現實還是夢境,感覺自己確實大腦清醒,想上前虔誠膜拜,但身子又卻動彈不得,無論怎么掙扎都沒有用。直到灶神爺踏著漂浮的步子離去,太爺爺的身子才掙扎起來,匆忙大步向前追趕,但他離灶神爺越來越近的時候,灶神爺每一步都踏出更遠的距離,直到完全消失在虛空之中。
“灶神爺,信徒楊修志跪拜!”
太爺爺楞在原地四處向往,想要尋找灶神爺的身影,卻如何努力都找不到,只能跪拜在地磕了幾個頭。
“這是寨子村?”
太爺爺的在夢境中失落的走著,看到一個熟悉的村落,“護城河”繞著村子,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就在他準備好好看看生長的地方時,護城河河水翻騰起來,從河底跳出一條條紅色錦鯉,一躍沖出湖面,拼命搖擺著魚鰭,朝遠處金色天空飛去,一條兩條,成百上千條都是如此。
“啊!”
太爺爺心頭猛的的一驚,直接從床上坐了起來,已經驚出滿頭大汗。
“怎么啦?是不是做夢啦?”
太奶奶被這一動靜驚醒,望著丈夫驚錯的神情尋問道。
“嗯,沒事,早點休息。”
太爺爺寬慰了一句,起身下床,徑直走到灶神爺的神像前,恭敬的供上香火,俯身在地拜了幾拜。
天空月光皎潔,太爺爺手捧著旱煙袋,一個人蹲坐在院子里,他在回憶方才的夢境:灶神爺到家了,怎么又轉身離開了?護城河內怎么會有紅色錦鯉,他們飛到哪里去啊?
這一個個念頭,一個個的疑惑,讓太爺爺很不解,心里也很不安,就這樣呆了一夜,抽著旱煙,望著月光星辰,冬天的冷風,就這樣一直到了天亮。
“修志,你一夜不睡,坐在這里想什么啊?”
太奶奶早晨醒來,走到丈夫的身后,為他披上一件厚厚的棉襖,蹲在太爺爺的身旁。
“我昨晚做了個夢……”
太爺爺扭頭看了一眼棉襖,輕輕在太奶奶手上拍了一下,就把昨天自己的夢詳細講了一遍。
“就是夢,不用太過在意,我們做好自己就行了。”太奶奶寬慰道。
“這不是夢,夢境不會這么真實,我能感受到這就是真的,最讓我我想不明白的,這紅色錦鯉是什么意思?”
太爺爺搖了搖頭,他心里知道這是夢,但夢境太真實了,堅信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遇到錦鯉是好事,而且是紅色,一定是喜事。”
在農村有個習俗,就是新人夫妻婚事成了,要為媒人送上一條鯉魚作為酬謝,所以太奶奶也就說紅色錦鯉也就是喜事。
“但愿如此!”
太爺爺深深嘆了口氣,將旱煙斗在地上敲了敲,然后將太奶奶拉起。
現在擁有的一切太不易,雖然心里虔誠的認為是灶神爺庇佑,但自己的辛酸和苦累,也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他非常害怕失去這一切。
“實在想不通的話,就讓算命先生來看看。”
太奶奶說道。
“嗯,我這就讓人去請個算命先生!”
一語點醒夢中人,太爺爺說著就走開了,吩咐家里的長工去請人。
中午時分,太爺爺帶著一個算命先繞著護城河轉了一圈,仔細查看每一處走勢和細節。
“錦鯉躍龍門,家里必出貴人!”
算命先生微微頷首說道。
“貴人?”
太爺爺低聲重復了一句,然后將目光投向了算命先生。
“嗯,而且此子能決定整個家族以后命運!”
算命先生神色嚴肅答道。
“多謝先生指點,還請先生到家中休息下,喝口茶水,再幫忙看看家宅的風水。”
太爺爺恭敬的拱了拱手,然后在前面帶路,引著算命先生前往家中。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外。陰陽相映,好福氣啊!”
算命先生剛踏進家門,感覺此處的磁場很強,暖暖的感覺讓人毛孔緩緩張開,清涼的舒適感讓心境平和下來。
“謝謝先生,還望先生多多指教!”太爺爺不解問道。
“據說東家有灶神爺庇佑,暖流感應該就是灶神爺的庇佑效果;至于清涼感,如果我猜測不錯的話,就是屋后的那顆樹!”
算命先生緩緩說道,將目光落在屋后一顆粗壯的柿子樹上。
“柿子樹?”
太爺爺順著他的目光,眼睛盯著自己幾年前種的柿子樹上,當時只是一顆很小的樹苗,短短幾年的功夫,已經長成的蒼天大樹,每年都是碩果累累很好的收成,而且果子特別清甜爽口。
“嗯,請東家好好保護,此樹種在風水坎位,可是你家的風水樹。”
算命先生鄭重點點頭說道。
“我記下了!快取錢和布匹,作為先生的酬金!”
太爺爺心情大好,安排家里人取了幾十塊銀元,還有一大匹錦繡段子贈予先生。
將算命先生送走后,太爺爺一顆懸著的心才算定了下來,氣定神閑的坐在桌前,品嘗一壺清明前的香茗。
“你啊,就是一個勞碌命,整天有操不完的心,這次該放心了吧!”
太奶奶端起茶壺,輕輕為丈夫斟滿一杯茶水,帶著淳樸的愛意責笑道。
“沒辦法,誰讓我是窮苦命,拾糞娃呢,哈哈……”
太爺爺聽著妻子的嘮叨,會心一笑,既而開懷大笑起來。
此刻,太爺爺心里在想算命先生的話,錦鯉躍龍門,家中出貴人。他在心里盤算著,家里的這個貴人會是誰,把幾個孩子都琢磨了遍后,做了一個決定:要讓孩子們去念書,去當官!
在老一輩人的心底,士農工商的理念埋得很深,只有當官才是最高貴的,才算光宗耀祖,不虛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