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倭寇又來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509字
- 2024-09-30 07:07:00
土木堡之后的大明,在大明文臣們看來,經成化、弘治兩帝的休養生息,雖說中興未興,但也有了平穩之相。
奈何進了正德朝后,先是九邊后是遼東,如今西南又亂,弘治后期興革諸事便又提上了日程。
定均徭役、寬慰窮民、禁革豪強侵占、冊籍歸位備考、禁革糾察運司、招撫遷徙流民這些事項,也不得不深究一下了。
這些事項內閣六部再不管,一旦如小皇帝所料,無須九邊、遼東、西南三處都亂,只亂一處九邊,秋后就會讓內閣、六部焦頭爛額的。
“東崖,此時的兵部與九邊也要多些擔待,總要讓戶部將今年的稅銀、稅糧征集上來再開口的。
如今時候朝廷財稅也是青黃不接,兵部、九邊即便就是缺錢缺糧,他韓質庵也拿不出來啊!”
作為老搭檔,許進本該聽馬文升的勸說,但兵部不是他一個人的兵部,九邊欠餉已經存在許久了,這時候不為九邊將士說一句話,他也怕接下來兵部調不動九邊人馬。
“負公,九邊言,今年沒錢、明年也沒錢,錢呢?
即便沒錢,糧草總該有的吧?
糧草呢?
難道要等到韃靼叩關的時候,再讓兵部攜不戰之軍,向朝廷伸手要錢嗎?”
許進是御史出身,河南人,一向耿直、廉潔奉公,推他上來也是朝臣無奈之舉,只因許進無黨亦無派。
正因為無黨也無派,再加上性情耿直,所以許進既不會為東南士紳蓋蓋子,也不會為晉商說項。
在許進看來,東南士紳的糧要納,晉商的稅要交,不交不納,九邊不僅要禁商,江南還要丈量土地。
大明的事情在許進看來其實很簡單,無非按律條行事,該納的納、該交的交,不交不納便交法司處置好了。
至于什么官員體面,不做虧心事自然體面,做了虧心事,法司拿問的時候,再想體面也是不可能的。
“東崖!”
“負公,東南投效之事,合乎大明律條嗎?
晉商私販鹽鐵合乎大明律條嗎?
韓質庵,九邊錢糧要不到,那陛下禁商、拿問商旅的政令,兵部就要下發九邊了。”
見許進耍市井潑皮的無賴手段掀桌子,內閣首輔劉健勸道:
“東崖,行事不可如此激憤的……”
“晦公,陛下守制三年,當真是守制三年嗎?
這三年時間,就是讓各地官紳各自收手的時間,難道非要等到東廠的番子、錦衣衛的緹騎查問上門,他們才想著收手嗎?
那時候只怕也晚了!
晦公,如今的大明,再多哪怕一處戰事,整個朝廷都要停擺,晦公在為什么人遮掩?
又因為什么而遮掩?”
聽到許進的質問,劉健也是無言以對的,看了看戶部韓質庵,再看看吏部馬負圖、次輔李東陽,這位大明首輔也只能一嘆了之。
內閣六部繼續扯皮,朱厚照待在鐘粹宮中一樣也不著急,正在優化他的煉鋼法。
皇帝不急、高官不急,奔往西南的定國公徐光祚也不著急,但江南的海商卻急了。
只因按照時間該返回大明的商船,月余時間里,卻沒有一艘正常回返。
而寧波市舶司所屬的海面上,一支隸屬大明的小型艦隊,卻正在海上轉運十幾艘商船里的財貨。
“老祖宗,這已經是第二趟了,小子這里再無船工水手,將這些船只開往薊州。
若老祖宗不怕污穢,東南一帶的幾波水匪,倒是可以為此效力……”
大明兩京有凈軍,水師之中也有鎮守太監,鎮守太監麾下,自然也會有凈軍的水手。
這幾艘大明戰艦,就是汪直留在南京的徒子徒孫所管轄,當然,能隨意征調江南水師戰艦,也少不了李榮、蕭敬、劉瑾的助力。
“就是要污穢之人,不然咱家的人就要剃倭人發飾了,這些剃了頭的水匪,將來就是你這小崽子的功勞了……”
從大明京師來到江南做事的汪直,不僅是面前太監的老祖宗,也是陰私勾當的老祖宗。
大明有海禁,所謂海商,按大明律外洋之人可來可去,但對大明百姓而言,卻是片帆不得下海,抓著殺了那是維護大明法紀。
從海上商人口中得知了他們各自的歸屬,汪直就把跟弘治帝遽崩一案,涉案的十幾個江南豪族,隱藏在了這些海商家族之中。
單殺那十幾家人朝臣一看便知,加上這些海商,那十幾家人,也就是死不足惜的大明逆商了。
海上殺了一遍,汪直便用千余南海子凈軍,押著千余海盜開始了在江南的肆虐。
從定國公徐光祚過境南京開始,大明東南一帶倭寇蹤跡再現,月余時間,數十戶江南豪族城外別院被洗劫,而倭寇蹤跡卻神出鬼沒,今日杭州、明日寧波,后日又到了松江、嘉定。
正當江南一帶富戶風聲鶴唳時,倭寇便如想象一般闖城殺人劫財,堂堂大明水師、東南衛所、各地駐軍卻如縮頭烏龜一般,眼見倭寇在各地府治州縣肆虐。
杭州城數十大戶被滅門,倭寇穿城而過,殺人劫財之后,駕車挑擔從容而走。
接下來的寧波如此、松江也是如此,嘉定還是如此,而且膽大妄為的倭寇還進了蘇州城。
其后倭寇蹤跡又在臺州、溫州一帶出現,一時間,東南一帶烽煙滾滾、遮天蔽日。
東南一帶因倭寇再現損失慘重,而龍江船廠鎮守太監的私庫里也存下足夠另外打造一支全盛時期大明水軍的財貨。
倭寇肆虐東南,各地封城鎖關,卻便利了汪直運輸劫來的財貨。
本以為會有一場場惡戰的汪直,站在龍江船廠的高樓之上也不禁感嘆大明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等到東南烽火到了京師,新任大司馬許進一語中的,大明東南戰事再起,戶部尚書韓質庵可就真的拿不出錢糧往東南派兵了。
“晦公,絕不可任倭寇在東南肆虐,朝廷此時當速速派兵南下,定國公不是正在西南一帶嗎?
正好讓他回師東南,以定倭寇之患!”
首輔劉健河南人,吏部天官馬文升河南人,兵部大司馬許進河南人,戶部尚書韓文是個老西兒,禮部尚書張昇江西人……
如今東南一帶的官員,因兵部尚書劉大夏一案紛紛去職,內閣之中能為東南著急的也就只有李東陽跟謝遷了。
只是李東陽之請,換來的只能是劉健的無語,韓文的苦笑。
見了這等場面,謝遷想要再開口,就只能謀算宮中內帑了。
“晦公,京中尚有精兵,不然讓內帑先墊付東南軍費?”
“謝于喬,京中兵馬如今只有五萬不到,再有,前次西南、遼東動兵,就是內帑墊付。
內帑是皇家花費,可不是為了平定東南倭患的。
十二京營,職責只有拱衛京師,東南?
無兵可派!”
東南軍情,自然要在文華殿中議定,謝遷將注意打向了內帑,作為司禮監掌印的劉瑾,自然要好好維護皇家內帑的。
“劉公公可否寬容一二,再不濟讓戶部雙倍奉還!”
與軍報同時來到京師的還有東南一眾豪族的求援信件,首輔劉健收到了,次輔李東陽收到的更多。
倭寇肆虐,駐軍不僅不能戰,而且還不能守,只能任由倭寇肆虐東南城池。
即便閉城鎖關,倭寇也一樣白天大搖大擺進城,晚上明火執仗進城。
因倭寇搶的都是大戶,進城的時候還要鳴鑼安民,所以江南城池也沒有一個能形成有效防御,只能眼睜睜看著倭寇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