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鎮國公世子朱壽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091字
- 2024-09-24 13:08:00
聽到來人還是壽寧候府管事,朱厚照更是大怒:
“打的就是壽寧候府的管事,腿砸斷,讓這幾個狗才爬回去報信兒……”
御馬監凈軍佩刀,也完全不同于錦衣衛跟御馬監其余兩營正兵。
錦衣衛所用繡春刀,既是是單刀也是短刀,作為護身跟儀仗刀具是夠用的。
十二京營所用刀具也是各不相同的,有跟繡春刀差不多的雁翎刀這算是馬刀,也有雙手持的斬馬刀。
而御馬監凈軍因為武藝高強的緣故,用的是苗刀的改進型,苗刀可不是戚繼光所創,而是古已有之。
御馬監凈軍的苗刀,也不是普通苗刀,較之苗刀稍短,較之雙手斬馬刀又稍長,刀尖樣式是跟苗刀相似的尖刀,但有諸刃。
所謂諸刃就是刀尖上下皆開刃,以利破甲。
御馬監凈軍佩刀,便是他們的主武器,因此較之單刀長大,較之軍中所用斬馬刀精良,較之普通苗刀就是厚重了。
朱厚照下令打斷腿,隨侍凈軍便持帶鞘苗刀,一人兩下,打斷了幾人小腿。
“事關壽寧候府,陛下暫避為好。”
壽寧候張鶴齡乃皇太后張氏之胞弟,與建昌候張延齡俱是皇親之中不省心的貨色。
皇太后張氏本就護短,加之皇太后張氏跟壽寧候、建昌候的母親昌國太夫人也不是盞省油的燈,加之孝宗愛屋及烏,壽寧候府也就成了京師極難招惹的一處府邸。
張家這倆兄弟,弘治中期還因奪利之事,跟太皇太后周氏家族起過紛爭,端的是葷素不吝。
“暫避?
朕要躲著他們?
笑話!
蕭亭,吩咐下去,就說朕乃鎮國公世子朱壽,以皇帝之尊當街斗毆,也委實失體統。
知會凈軍兵卒,一會兒若壽寧候、建昌候二人打來,即便朕說了過分的話,也不要真給打死了,這個不好給大明天下交待的……”
說著話,朱厚照也自后腰處抽出了金銀錯的精鋼如意。
壽寧候府倒是討的好彩頭,他這邊正缺倆守攤子的貨色呢!
聽到小皇帝不說給皇太后張氏交待,也不說給滿朝臣工交待,只說不好給大明天下交待,蕭亭的眸子不由的一縮。
看來這位小皇帝對壽寧候是有殺心的,但有歸有,為了孝道,張鶴齡跟張延齡兄弟不犯謀逆就不能殺,殺了便是大不孝,更何況現在是小皇帝守制期間。
如蕭亭所說,京師的壽寧候府,就不是吃虧的人家,腿剛剛打斷,一大幫壽寧候府仆從,便操持棍棒沖出了城外。
“給本世子照死里打,狗日的壽寧候府如果下死手,別慣著他們,都宰了!”
手持精鋼如意的朱厚照見壽寧候府跋扈至此,眼里冷意就越發的濃重了。
名義上的母后張氏視他如仇寇,朱厚照也不會慣著她,更不會慣著壽寧候府。
若壽寧候府的仆從只是空手而來,御馬監凈軍還不會下死手,但他們操持棍棒而來,就容易危及皇帝安危了。
御馬監凈軍,可不是原本的御馬監四營,原本的御馬監四營,掌軍的將校之中有幾個太監,但正軍可都是全須全尾的正常人。
御馬監凈軍,成軍于宣宗朝后期,因此他們戰力雖有,但并未經歷過什么正經戰事。
英宗朝的土木堡、京師保衛戰,他們都沒有機會參與,拱衛宮禁、陪皇帝偶爾射獵,就是御馬監凈軍的所有職司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御馬監凈軍才會有充足的操練時間,所以才保持住了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時的戰力。
御馬監凈軍雖說從未參與正經的戰事,但他們的操練規程,卻是太宗五征漠北的精銳,宣宗擊敗馬哈木的精銳所傳。
幾十年來,御馬監凈軍的操練規程,規規矩矩從未有一絲改變,其所學也是真正的戰場搏殺之術。
雖說沒有退鞘出刀,但他們的帶鞘苗刀,對準也都是脖頸、腋窩這些戰場上一擊斃命的位置。
壽寧候府的仆役對上這些殺才,而且凈軍對壽寧候府的仆役也沒什么保留,所以一時三刻的功夫,壽寧候來人便躺了一地。
“臭丘八,不知這是侯府中人,你們是哪家新來的勛戚,這是京師重地,豈是你們能放肆的地方,本候……本候……”
倒了仆從,正主壽寧候張鶴齡,自然會很快到場,若是弘治年間,張鶴齡還不定認識朱厚照。
但弘治帝大喪剛過沒幾個月,張鶴齡忘了什么也不會忘記小皇帝的長相,畢竟這也是壽寧候府以后的長期飯票之一。
“本世子,鎮國公府世子朱壽,知道了嗎?”
朱厚照口中公世子,也是有明一朝僅有其二的存在,太祖朝時信國公湯和次子湯輗,魏國公徐達之子徐輝祖便是僅有的兩位公世子了。
這是顯示先輩榮耀,寓意以后封王的功賞,朱厚照這個鎮國公世子,就多少有些不倫不類了。
“見過公世子!”
壽寧候張鶴齡雖說跋扈放肆,但也要分人的,近期剛剛得過皇太后姐姐的囑咐,絕對不能招惹小皇帝朱厚照。
結果好死不死,今天就踢到了這塊鐵板,看到所謂的皇帝外甥眼中帶著冷峻,張鶴齡不由的埋怨起了姐姐皇太后張氏。
如今的大明朝,跟誰關系不好,也不能跟皇帝關系不好。
壽寧候府跋扈,太皇太后周氏族人跋扈,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因也簡單,無非‘富貴’二字而已,宮中對后妃外戚的賞賜,在貧民百姓眼中指定是不少的。
但幾百頃皇莊,幾萬畝土地的產出,別說撐起一個侯府、伯府了,正經七品知縣的日子也過不上。
大明朝的銀子貴,土地產出就少,幾萬畝土地,去掉佃農消耗,一年能剩個幾千兩銀子也就是豐收年景了。
若跟著大明勛貴們擺闊氣,這幾千兩銀子,還不夠一年吃花酒的耗費。
南北商業俱為文臣士紳們把持,勛貴外戚很難鉆營進去。
因此,勛貴們尤其是后妃外戚之族想要豪富,就只能在京師城中爭利。
下到地方,跟真正的‘民’爭利,只怕本錢打了水漂不說,還要受朝臣們的攻訐。
在地方上,勛貴外戚能插手的買賣,也就只有鹽茶了,除此之外,幾乎就是干什么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