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百工聚生意興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086字
- 2024-09-24 00:06:00
都說為政切忌較真,劉大夏所做之事也真是沒法較真,成化年間,他隱藏鄭和海圖、張輔文書之事,在文臣們看來,那是止國朝兵戈的好事兒。
但二三十年之后再看,大明財匱、安南動亂,就不能再說是好事兒了。
宣府大敗,往小了說,無非就是皇帝大喪期間,不宜妄動兵戈,這個理由是肯定能站的住腳的。
但壞就壞在劉大夏做的事兒,摻雜了太多個人因素跟情感,隱藏海圖、文書,隱瞞前線軍報,這些都是拿不上臺面的招數。
說他是以私利侵國法,是一點不為過的。
新上任的司禮監掌印、東廠提督太監劉瑾,只要緊抓劉大夏這一突破口,其立場就是堅實而穩固的。
劉大夏宦海沉浮近五十載,跟他有關系的人太多太多,莫說是有罪,即便無罪,經法司拿問一下,這些人的前程也就毀了。
如今的大明冗官、冗員太多,候補官員也太多,被法司拿問,不管有罪無罪,也是實權變候補的結果。
上任短短幾日時間,本來以為官員們賄賂,只是三五百、七八百兩的劉瑾,也被一下開了眼界。
不提順天府尹陳良器之前所獻,原禮部尚書崔志端的大宅院,僅是跟劉大夏有關系的湖廣官員、江浙官員,就給他送來了一百多萬現銀。
各色禮品就沒法折價了,一折又是百萬以上的數目。
這還只是部分京官所送,劉瑾估計,劉大夏一案若深入下去,京師半數以上的南官,都要給他送禮,不送,便是先遞交職務,去法司接受質詢的結果。
按照朱厚照給定下的分成比例,百多萬現銀,劉瑾去了一分,一萬多兩,剩下的都記賬留底之后,交到了宮內。
所收禮品也是一樣,金銀器這類俗物劉瑾自己留下,剩下沒法估值的禮物,也要一一封存記錄,送去鐘粹宮中。
劉瑾在司禮監的買賣開張,朱厚照經營西山煤礦所需之百工,也很快從北直隸境內被調到了西山腳下。
劉大夏歷官五十載,能牽連到的人太多,內閣次輔李東陽被洶洶攻訐鬧的幾不能視事,所差唯有法司質詢一步了。
用不著劉瑾擅權,朱厚照一個守制三年禮方盡,就讓內閣的奏疏停在了司禮監。
近期英國公張懋赴南京祭孝陵,保國公朱暉跟右都御史史琳去了宣府,當代定國公沒什么作為,也就沒了勸誡小皇帝的資格。
隨著劉大夏隱瞞軍報一案的不斷深入,朝中眾臣黨同伐異之余,人人自危也是現實寫照。
即便人人自危,朝臣們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只因現在的劉瑾沒有擅權,只需慢慢將法司問詢結果擺出來,就足以威懾眾朝臣了。
如英國公張懋當日在文華殿所言,劉健沒有帶著戶部尚書韓文,第一時間將劉大夏漏出來的屎擦干凈,才是朝臣們受制于司禮監的緣由。
有劉瑾這個奴婢頂在前邊,朱厚照這邊每日縱馬于城內城外,也就沒什么人攻訐了。
誰敢起身攻訐,劉瑾就會幫他擦屁股,這一擦,擦去的可不止有屎,還有前程跟身家性命。
西山的監稅、管事太監劉章,也是個能任事的,以當年礦稅為押物,修路、平整土地、清淤河道、建造房屋都是同步進行的。
內帑出錢,跟京師各庫之間協調了一批糧食,西山腳下,直接就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大工地。
除了西山礦工之外,處于青黃不接之中的運煤青壯,也成了工地上的主力,管飯在這年月,可比干活給工錢都要搶手。
干活的人多了,西山腳下一日一變也不是虛話,等朱厚照隔了幾天帶人再次來到西山腳下,這里已經隱有小鎮模樣了。
再來西山,朱厚照這邊重生后的第一筆買賣也有了目標,那就是制造蜂窩煤跟陶土煤爐。
制造蜂窩煤的煤球機,朱厚照讓宮內造辦處的匠人用銅材打造了十幾個,這玩意兒的技術簡單,無非就是一個手壓脫模板的巧思而已。
跟以后的蜂窩煤不同,朱厚照做的蜂窩煤尺寸只有原本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高度,這差不多就是預估之中,京師小戶人家做好一頓飯的用煤量了。
因為接下來就是夏季了,小冰河時代模糊了冬春之別,在炎炎夏日推廣取暖用的煤炭,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沒有鐵皮作為煤爐外皮,如今的制陶技術就是替代,以陶筒為殼,再加黃泥為爐體,簡易的蜂窩煤爐就有了。
煙筒一樣也是陶土所制,其導熱性雖說不佳,但也能將就用不是?
朱厚照這次過來,就是為了建造窯口準備燒陶。
與他想象之中,大明百姓多用瓷碗鐵鍋不同,如今大明百姓日用,陶鍋、簡單掛黃釉的土碗、土盆才是大宗。
而朱厚照在西山的窯口,也跟遍布大明各地的土陶窯口一樣,除了燒制簡易陶爐之外,還要燒制配套的陶鍋,以及捎帶手的土碗、土盆。
這次過來,朱厚照也隨軍帶了釉料,西山的煤、土不缺,雖說燒陶賺不了多少錢,但蜂窩煤將來指定是賺錢的大買賣。
賺錢與否,對朱厚照而言也沒什么,改變大明百姓在燃料上的慣性,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結果。
薪柴炭火錢,在大明的整個財政支出中,也是占了相當比例的。
用不著什么統計數據,僅是宮內的一個惜薪司的‘惜’字就可以證明,大明朝廷在炭薪方面的支出絕對不小。
此外,以煤代柴炭,對解放勞動力也是有極大好處的,伐木燒炭南山中,其中所用人力物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而且不管是柴薪還是木炭,都不是大明普通人家能敞開使用的。
京畿周圍寸草不生,也不知耗用了大明百姓多少人力?
擠出本就不多的人力,用于挖煤煉炭、燒制陶器、清淤河道、開荒種田,才是一個正經皇帝該倡導的正經事。
這種事兒雖說在朝臣眼中不正經,但對朱厚照而言,卻是再正經不過的了。
西山這邊百工聚生意興,就是朱厚照在大明踏出的實務第一步,正德大帝之路,他要從蜂窩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