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這篇課文的重點段落2-10自然段,細膩地描繪了列寧與一位小男孩之間通過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故事。在精讀這段文字之前,我特意預留了十分鐘,讓學生們沉浸于文本之中,圍繞課后第二題——“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室里彌漫著專注的氣息,每個學生都緊鎖眉頭,試圖從字里行間捕捉人物內心的微妙變化。
交流時刻終于來臨,我輕聲提醒學生們要按照文本順序發言,以免打亂邏輯,影響彼此的理解深度。兮兮第一個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她的眼神閃爍著思考的光芒:“第四自然段里,男孩說:‘沒……我沒看見。’他說話吞吞吐吐,很明顯是因為灰雀其實是他抓走的,他心里很虛,害怕被發現。”我微笑著點頭,補充道:“確實如此,當一個人做了虧心事,面對質問時,往往會因為內心的愧疚和恐懼而顯得不自在。”
接著,依彤溫柔地分享了她的感悟:“第七自然段中,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回不來了!’我從中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深深的惋惜之情。”我順勢追問:“自言自語通常是自我對話,但列寧真的只是在和自己說話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們更深的思考。
萌萌自信地舉起了手,她的回答充滿智慧:“不,列寧其實是在借自言自語的方式,希望他能感受領會列寧的意思并放了灰雀。”我贊許地點頭,進一步解釋:“列寧通過細致的觀察和合理的推測,已經判斷出灰雀是被小男孩帶回了家。但他深知,小男孩的行為背后是對灰雀的喜愛,而非惡意。因此,他選擇用這種方式,既維護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傳遞了愛與寬容的信息。這就是話外話,即弦外之音。需要我們用心去聆聽和理解才能明白!”
我轉向全班,問道:“那么,小男孩是否聽懂了列寧的弦外之音呢?”劉源興奮地回答:“他聽懂了!他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這表明他明白了列寧的意圖,決定改正錯誤,將灰雀放回自然。”
……
當課文學習接近尾聲,我引導學生們總結列寧和小男孩的美好品質。萌萌首先發言:“列寧是善解人意的,他尊重孩子,用溫柔的方式引導,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我補充道:“是的,列寧展現了一位智者和長者的風范,他的行為是對孩子心靈成長的呵護。也是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表現。”
睿睿緊隨其后,他的聲音堅定而清晰:“小男孩知錯就改,誠實守信。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立即采取了行動。”
……
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們不僅理解了文本的字面意義,更深入挖掘了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學會了從對話中捕捉言外之意,體會到了列寧的善解人意和對孩子的尊重,以及小男孩的勇敢擔當和誠信之美。這些美好的品質,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引導他們成為更加善良、理解和負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