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病因病機

病因是導致人體產生疾病的原因。當某種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破壞人體的相對平衡,引起人體生理活動的異常,就會發生疾病。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機理。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極其復雜,涉及人體內外各種因素,但總的來說,取決于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與各種致病因素之間的矛盾斗爭。

一、病因

病因是指能破壞機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發疾病的任何因素,又稱“致病因素”“病邪”“病源”等。中醫重視對病因的研究,根據疾病的發病途徑及形成過程,將病因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類。

(一)外感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來源于自然界,多從肌表、口鼻入侵人體而致病的病邪,包括六淫和癘氣。外感病因侵犯人體導致的疾病稱為外感病。外感病的特點為發病急、病程短、有季節性、地域性、癥狀相似。外感病初期具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的臨床表現。

1.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指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在正常情況下稱“六氣”。當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氣候變化過于急驟等,侵犯人體導致疾病發生時,六氣就轉化為六淫。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又稱“六邪”。與六淫癥狀相似但卻由臟腑功能失調而致者,稱內生五邪,當與之區別。

六淫致病有共同的特點:①外感性:即都從肌表、口鼻侵入人體而發病。②季節性:即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熱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③地域性:即發病與地域環境關系密切,如南方多熱病,北方多寒病。④相兼性: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病邪相兼為病,如風寒感冒、風熱咳嗽。⑤轉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熱,暑濕日久可以化燥傷陰等。此外,護治不當也可引起六淫致病的證候發生變化。以下分述六淫邪氣各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

(1)風 風為春季的主氣,四季皆有。風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具有善動、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風邪致病,多侵犯人體的上部、外部,使人的皮毛、汗孔開泄而產生汗出、惡風等表現。②風邪善行而數變:風邪致病,發病迅速、變化較快、病位游走不定。③風性主動:風邪致病,常出現動搖不定的特點。④風為百病之長:風邪致病,常為其他邪氣的先導,寒、熱、燥、濕等外邪,多依附于風而入侵人體。

(2)寒 寒為冬季的主氣,也可見于其他季節。寒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致病,侵犯人體,則出現形寒肢冷、無汗、疼痛等表現。②寒性凝滯:寒邪致病,可致陽氣不振,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血凝滯,脈絡不通,出現疼痛。③寒性收引:寒邪致病,侵犯肌膚,皮毛、汗孔收縮,出現惡寒、無汗、脈緊等表現。寒邪侵犯關節,筋脈收引,出現關節劇烈疼痛與拘急痙攣等表現。

(3)暑 暑為夏季的主氣,特指從夏至到立秋這段時間的陽熱之邪。暑病輕者為傷暑,重者為中暑。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暑為陽邪,其性升散:人受暑邪則腠理開泄,多見面紅、心煩、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等表現。②暑多傷津耗氣:暑邪致病,汗出過多傷津液,氣隨津脫而氣虛,出現多汗、口渴多飲、全身乏力等表現。③暑多夾濕:暑邪致病,易與濕邪相兼,常見四肢倦怠、胸悶、納呆、便溏等表現。

(4)濕 濕為長夏的主氣,四季皆可見。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與水同類,故為陰邪。濕邪襲人,最易損傷脾陽,可見納呆、腹脹、便溏、水腫等。濕為重濁之邪,侵入人體易阻遏氣機,可見胸悶、脘痞、嘔惡等。②濕性重濁:濕邪致病,頭重身困,四肢酸楚,關節酸痛、痛處固定、活動不利,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等。③濕性黏滯:濕邪致病,癥狀多黏膩不爽、纏綿難愈,如小便不暢、大便黏滯不爽等。④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為重濁有質之邪,與水類同,性屬陰而就下,傷人多易侵襲下部,如水腫、濕疹等病以下肢較為多見。

(5)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也可見于其他季節。燥邪有溫燥與涼燥之別,一般而言,初秋尚熱,易發溫燥。深秋氣涼,易感涼燥。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①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邪致病,最易損傷津液,患者出現鼻燥咽干唇裂,皮膚干澀皸裂,毛發干枯失榮,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結,小便短少等表現。②燥易傷肺:燥邪致病,多由口鼻而入,最易犯肺,多見干咳少痰,痰中帶血,鼻干口燥等表現。

(6)火 火為夏季的主氣,四季皆可見。火為熱之極,火與熱常并稱。火雖有內火與外火之分,但在臨床上,火多為內火,如心火、肝火等。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①火為陽邪,其性上炎:火傷人多在上部。心火上擾,則口舌生瘡。胃火上炎,則牙齦腫痛。肝火上炎,則口苦、目赤、頭痛、眩暈。②易傷津耗氣:火邪致病,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傷津,氣隨津脫,導致氣虛,則出汗過多、口渴多飲、全身乏力等。③易生風動血:火邪耗傷津液,筋脈失養,則出現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動風表現。火熱之邪侵入血分,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各種出血等。④易擾亂心神:火邪致病,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心煩,失眠,神昏等表現。⑤易生瘡癰疔癤:火邪致病,常出現皮膚的局部病變,如瘡癰、斑疹、紅腫熱痛等。

2.癘氣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癘氣致病多由口鼻侵入人體。也可由飲食、蚊蟲叮咬、蟲獸咬傷、皮膚接觸等途徑傳染而發病。

癘氣致病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危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于流行等特點。如大頭瘟、疫痢、白喉、爛喉丹痧、天花、霍亂等。疫癘的發生與流行,多與氣候、環境、飲食、預防及社會因素相關。

(二)內傷病因

內傷病因,是指人的情志、飲食、行為不循常度,超出自身的調節能力,而致人體發病的一類病因。相對外感病因而言,因其由內而生并直接傷及人體臟腑氣血陰陽,故稱為內傷病因。內傷病因主要包括七情、飲食、勞逸等,其所致的疾病統稱為內傷疾病。

1.七情內傷

人的情志變化引起臟腑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發生的致病因素。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情志的變化。七情內傷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引起臟腑氣機紊亂導致疾病發生。

七情轉化為七情內傷是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自身調節的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常,導致疾病的發生。

人的情志活動與五臟密切相關。五臟精氣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情志活動對五臟精氣有著重要的影響。中醫還有五志之說,心志為喜,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

七情致病的特點:七情內傷,致使氣血不和,氣機紊亂,相應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2.飲食失宜

飲食失宜可以導致疾病發生而成為病因。飲食失宜主要損傷脾胃,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

(1)飲食不節 是指飲食過饑、過飽或饑飽無常。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終致氣血衰少。氣血不足,則形體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長期飲食超量,營養過剩,可發展為肥胖、消渴、胸痹等。過飽,則食滯不化,食積內停,可出現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嘔吐泄瀉、厭食納呆等。食積停滯日久,還可以聚濕、生痰、化熱,引起多種病證。饑飽無常,可導致脾胃損傷。另外,飲食不節還能改變病情,故有“食復”之說。如大病初愈,或暴食暴飲,或滋膩過度,或早進大補,可引起疾病復發。

(2)飲食不潔 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進食陳腐變質,或被疫毒、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所造成。飲食不潔可以引起脾胃、小腸、大腸的病變,使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或下痢膿血等,甚至神志昏迷,導致死亡等;或患寄生蟲病;或發生某些烈性傳染病。

(3)飲食偏嗜 長期飲食偏嗜可導致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引起疾病發生。飲食偏嗜包括種類偏嗜,寒熱偏嗜和五味偏嗜。

3.勞逸過度

勞逸過度指勞累過度和安逸過度。適度的勞動和鍛煉,有助于人體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必要的休息和放松,有助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保持人體健康。長期的勞逸過度,都可以成為致病因素損傷人體而致發病。

(1)勞累過度 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和房勞過度。勞力過度,則消耗精氣,導致臟氣虛少,功能減退,損傷形體而積勞成疾。勞神過度,思慮太過則耗傷心血,損傷脾氣,心神失養等。房勞過度是指房事太過,腎精耗傷,常見腰膝酸軟,精神萎靡,遺精、早泄、甚則陽痿,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

(2)安逸過度 包括體力過逸和腦力過逸。體力過逸導致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常見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體軟弱;或發胖臃腫,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腦力過逸可使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精氣神衰弱。常見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失眠健忘、反應遲鈍等。

(三)病理產物病因

疾病過程中產生的某些病理產物,引起機體新的病理變化,導致新的病證。因此,可以作為新的致病因素。病理產物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等。

1.痰飲

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其中質稠的為痰,清稀的為飲。痰可隨氣遍布全身,無處不到,飲常聚于胃腸、胸脅等。痰飲致病的主要特點是:

(1)阻礙氣血運行 痰飲可隨氣流行,或留滯于臟腑、經脈,妨礙氣血運行。出現相應臟腑經絡的氣機升降失常。

(2)影響水液代謝 痰飲阻肺,肺失宣降,肺不能通調水道,水液不能正常輸布。痰濕困脾,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水濕不能正常運化。痰飲停滯下焦,可影響腎和膀胱的氣化功能,水液停聚,可見浮腫和尿少。

(3)蒙蔽心神 痰飲隨氣上逆,蒙蔽清竅,常見頭暈目眩、精神不振等。痰迷心竅,常見神昏、癡呆、癲癇等。痰郁化火,痰火擾神,常見神昏譫語、發狂等。

(4)致病廣泛,變幻多端 痰飲隨氣流行,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可變生多種疾病。由于痰飲的所在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也不相同。痰飲致病,變幻多端,十分復雜。可傷陽化寒,可郁而化火,可夾風、夾熱,可化燥傷陰,可上犯清竅,可下注足膝,且病勢纏綿,病程較長。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2.瘀血

瘀血是指體內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包括凝結于體內的離經之血,或血液運行不暢,停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跌打損傷、氣滯氣虛、血寒血熱等。瘀血的形成還與心、肺、肝、脾的功能正常與否有關,臟腑功能正常,血液運行就正常。否則,血液運行不通暢,形成瘀血。瘀血致病的主要特點是:

(1)阻滯氣機 瘀血一旦形成,必然阻滯氣機。氣機郁滯,又可引起血液運行不暢,因而導致血瘀氣滯、氣滯血瘀的惡性循環。如局部外傷,血出致瘀,阻滯氣機,可見局部青紫、腫脹、疼痛等。

(2)影響血脈運行 瘀血形成之后,無論是瘀滯于脈內,還是留積于脈外,均可導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運行失常。瘀血停滯于脈道,損傷脈絡,血逸脈外,可見出血色暗,夾有血塊等。瘀血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利,可見口唇、爪甲青紫,皮膚瘀斑,舌有瘀點、瘀斑,脈澀不暢等。

(3)影響新血生成 瘀血阻滯體內,日久不散,阻礙氣血的運行,影響新血的生成。久瘀之人,常見肌膚甲錯、毛發不榮等。

(4)病位固定,病證繁多 瘀血一旦停滯于身體臟腑組織,短期難于消散,具有病位相對固定的特征。由于瘀血阻滯的部位不同,其表現也各不相同。瘀血的臨床表現以固定刺痛、腫塊、出血、發紺、舌質紫暗、脈澀為主要證候。

(四)其他病因

除上述致病因素外的病因,可以統稱為其他病因,主要有外傷、寄生蟲、藥邪、醫過、先天因素等。

1.外傷

外傷指外力或外在因素所致的機體損傷,如跌撲、金刃、棍棒、槍彈、墜落、撞擊、擠壓、閃挫、燒傷、凍傷、蟲獸咬傷、電擊傷等等。外傷致病,一般都有明確的外傷史。輕者皮肉損傷,血行不暢,出現疼痛、出血、瘀斑、血腫等。重者傷筋動骨,損傷內臟,出現關節脫臼、骨折、內出血、虛脫、死亡等。

2.寄生蟲

寄生蟲主要通過進食含有蟲卵的飲食物、接觸蟲體以及蟲卵污染的水土等途徑感染。人體常見的寄生蟲有蛔蟲、蟯蟲、絳蟲、鉤蟲、血吸蟲等。寄生蟲寄居于人體內,不僅消耗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而且損傷臟腑經絡組織的功能。對于寄生蟲感染,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注重飲食衛生和環境衛生。

3.藥邪

藥邪是因藥物炮制或使用不當而引發疾病的致病因素。藥邪的致病具有可導致中毒、產生過敏、加重病情、產生新的疾病等特點。藥物用于治療疾病,前提是要科學而合理地使用藥物,若使用不當,則會致病。

4.醫過

醫過是因醫生或護理、藥劑人員等的過失而導致病情加重或變生新病的致病因素,又稱醫源性致病因素。醫過的致病可導致患者情緒波動、加重病情、產生新的疾病等。

5.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人在出生以前因父母體質或遺傳而形成的致病因素,包括胎兒孕育期及分娩時所形成的致病因素。先天因素與近親結婚、懷孕時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分娩意外情況等有關。父母個體的體質類型也可遺傳給子女,形成某些特殊的體質,決定著對某些病變的易感特點,而形成與父母患相同或類似的疾病。

二、病機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的機理,涉及人體內外各種因素。探討病機,是為了針對疾病的本質制定預防、護理及治療原則。疾病發展、變化及轉歸的最基本機理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內生五邪等。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邪之間相互斗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發病是指疾病發生的過程,是邪氣作用于機體的損害與正氣抵抗損害之間的矛盾斗爭過程。正氣是決定發病的主導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正氣是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總稱,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邪氣,又稱病邪,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環境之中和人體內部產生的各種具有致病或損傷正氣作用的因素。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在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旺盛則邪氣消退,邪氣亢盛則損耗正氣,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的變化,形成了疾病的虛實病機變化。實,指邪氣實,是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機變化。實證的機理是邪氣強盛,正氣未衰,正邪相搏,斗爭激烈,反應明顯,出現一系列劇烈的、有余的證候。虛,指正氣虛,是以正氣虛弱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機變化。虛證的機理是正氣虛弱,防御能力低下,與邪氣抗爭無力,或者正氣虛弱但無邪存在,表現出一系列衰退和不足的證候。虛證常見于病證后期,多見于形體虛弱的患者。

邪正盛衰,不僅可以表現為虛證或實證,在長期復雜的疾病過程中,由于正邪力量的不斷消長,還會出現多種復雜的病機變化,如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等。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在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的斗爭使得各自的力量不斷發生消長變化,決定著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則疾病趨向痊愈,邪勝正衰則疾病趨向惡化,邪正相持則疾病趨向遷延。

正虛邪戀是邪正相持的一種特殊病機,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大虛,余邪未盡,或正氣無力祛除邪氣,或邪氣深伏,疾病纏綿難愈的一種病機轉歸。一般多見于疾病后期,也可是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

邪去正虛,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病邪已被祛除,但正氣嚴重耗傷,有待恢復的一種病機轉歸。邪去正虛多為大病、重病的恢復期,需要加強護理和調養,才能使正氣恢復,機體各種功能恢復正常。

(二)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指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機體陰陽雙方失去相對平衡而出現的陰陽偏盛、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機變化與轉歸。

1.陰陽偏盛

陰陽偏盛是人體中的陰與陽的某一方出現偏盛的一種病機狀態,屬于邪氣盛則實的實證。

陽偏盛,即陽盛,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以陽邪偏盛為主要矛盾的病機,屬于實熱證。陽勝的主要原因,多為感受溫熱陽邪,或五志化火,或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陽邪偏盛,功能亢奮,故有陽勝則熱之說。陽熱亢盛而耗傷機體陰液,病證從實熱證轉為實熱兼陰虧證,即是陽勝則陰病。若陰氣大傷,病可由實熱證轉為虛熱證。

陰偏盛,即陰盛,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以陰邪偏盛為主要矛盾的病機,屬于實寒證。陰勝的主要原因,多為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而寒邪中阻等。陰邪偏盛,功能衰退,故有陰勝則寒之說。陰氣亢盛而消耗機體陽氣,病證從實寒證轉為實寒兼陽虛證,即是陰勝則陽病。若陽氣大傷,病可由實寒證轉為虛寒證。

2.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是指人體中陰與陽的某一方出現偏衰的一種病機狀態,屬于精氣奪則虛的虛證。

陽偏衰,即陽虛,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以陽氣虛弱為主要矛盾的病機,屬于虛寒證。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偏盛,故有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之說。陽偏衰是虛寒證,而陰偏盛是實寒證,兩者要注意區別。陽偏衰可發于五臟六腑,在陽偏衰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陰陽兩虛證。

陰偏衰,即陰虛,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以陰氣虛弱為主要矛盾的病機,屬于虛熱證。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為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而化火傷陰,或久病傷陰。陰氣不足,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盛,故有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之說。陰偏衰是虛熱證,陽偏盛是實熱證,兩者要注意區別。陰偏衰可見于五臟六腑,在陰偏衰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陰陽兩虛證。

3.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是指人體在陰或陽任何一方偏衰的基礎上,導致相應的另一方也偏衰,出現陰陽雙方都虛損的病機狀態。陰陽互損是陰陽的互根互用關系失調而出現的病理變化。

陽損及陰,是指在陽偏衰的基礎上,病情發展導致陰也偏衰,形成了以陽偏衰為主的陰陽都偏衰的病機。

陰損及陽,是指在陰偏衰的基礎上,病情發展導致陽也偏衰,形成了以陰偏衰為主的陰陽都偏衰的病機。

4.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指人體在陰或陽一方偏盛的基礎上,由于陰陽雙方的對立排斥,偏盛的一方居于內而將偏衰的另一方格于外,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系,出現真寒假熱證或真熱假寒證的一種特殊而復雜的病機。

陽盛格陰,指陽熱偏盛的一方居于內,而將陰寒格拒于外的一種病機。陽熱盛于內是本質,陰寒格于外是假象,又為真熱假寒證。

陰盛格陽,指陰寒偏盛的一方閉于內,而將陽熱格拒于外的一種病機。陰寒盛于內是本質,陽熱格于外是假象,又為真寒假熱證。

5.陰陽亡失

陰陽亡失是指人體的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亡失而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機狀態。

亡陽,是指陽氣突然大量脫失而致機體極端虛弱的一種病理狀態。亡陽多見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潤、脈微欲絕等生命垂危的臨床表現。

亡陰,是指陰氣突然大量耗失而致機體極端虛弱的一種病理狀態。亡陰多見汗出黏如油、顴紅、潮熱而四肢溫熱、煩躁不安、氣息粗重、舌干紅、脈數疾等生命垂危的臨床表現。

人體的陰和陽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系,亡陰則陽無所依附而散越,亡陽則陰無以化生而耗竭,亡陰或亡陽均可迅速導致陰陽離決,生命終止。

(三)氣血津液失常

氣血津液失常是指氣、血、津液不足,運行代謝或功能異常,以及相互之間關系失調等一系列的病機變化。

1.氣的失常

氣的失常是指氣的虧虛以及氣的運動失常而產生的病機變化。氣的失常包括氣虛和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運動失常,又稱氣機失調。

(1)氣虛 是指氣的不足導致氣的生理功能下降的病理狀態。氣虛主要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而致氣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勞倦內傷、久病不復等導致氣的消耗太過。氣與血、津液的關系極為密切,因而氣虛必然會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種病變。

(2)氣滯 是指氣的運動不暢的病機。形成氣滯的原因主要是情志內郁,或痰、濕、食、積、瘀血等阻滯,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障礙,以脹滿、疼痛為臨床特點。

(3)氣逆 是指氣機上逆,氣的升發太過或應降反升的病理變化。氣逆多由情志所傷,或因飲食寒溫不適,或因痰濁壅阻等所致。

氣逆常見于肺、胃和肝等臟腑。肺氣上逆發為咳嗽、氣喘。胃氣上逆發為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肝氣上逆發為情緒急躁易怒、頭痛、眩暈、吐血、咯血等。

(4)氣陷 是以氣的升舉無力,或應升反降為主要特征的病理變化。氣陷主要是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其病機變化主要有上氣不足與中氣下陷。脾氣虛,升清乏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輸頭目,可見頭暈、目眩、耳鳴等上氣不足的表現。脾氣虛,升舉無力,內臟位置不能維系固定,可見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中氣下陷的表現。

(5)氣閉 指氣機郁閉,外出受阻,氣不外達,以致清竅閉塞,出現昏厥的病理變化。氣閉多由強烈的情志刺激引起,或突然觸冒穢濁之氣,或痰濁、食積閉塞氣機,或外傷、體內結石、蛔蟲等引起劇烈疼痛,導致氣機閉阻,不能外達。

(6)氣脫 是指氣虛之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的一種病理變化。形成氣脫的原因主要有正氣驟傷、慢性消耗、失治誤治等。氣脫可見面色蒼白、汗出不止、全身癱軟、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

2.血的失常

血的生理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血液的運行失常等。血的失調包括血虛、血瘀、血熱和出血等。

(1)血虛 是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形成血虛的原因主要有失血過多、新血不生、脾胃虛弱、營養不足、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血虛可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白而無華、神疲乏力、眩暈、心悸、脈細等。

(2)血瘀 是指瘀血內阻,血行不暢的一種病理變化。形成血瘀的原因主要有局部損傷、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血瘀可見部位固定的刺痛、腫塊、出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暗及舌有瘀點瘀斑、脈澀等癥狀。

(3)出血 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脈外的一種病理變化。形成原因主要有火氣上逆,或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瘀血停滯,或外傷損傷脈絡等,使血液不能正常循行而溢于脈外。出血之候,隨處可見,由于出血部位、原因以及出血量之多寡和血的顏色之不同,可表現出不同的病理現象。

(4)血熱 是指血分有熱,熱迫血行加速,甚則血溢脈外或血行瘀阻的一種病理變化。血熱多由外感熱邪侵襲機體,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熱,傷及血分,或情志郁結,郁久化火,火熱內生,傷及血分所致。血熱的病理變化,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傷陰的癥狀為特征。

3.津液的失常

津液的失常是指津液的虧虛或津液代謝失常而產生的病機變化。

津液虧虛,是指津液不足而導致的臟腑、五體、孔竅、皮毛等失于濡養的病機。形成津液虧虛的原因主要有生成不足、熱邪傷津、消耗過多、久病體虛、臟腑失調等。津液虧虛常可分為傷津與脫液。一般說來,傷津病程短、病情輕,脫液病程長、病情重。傷津主要是丟失水分,脫液不僅丟失水分,而且丟失某些精微物質,脫液常常從傷津演變而來。傷津可見口渴、口干咽燥、皮膚干澀等,脫液除可見傷津的表現外,還常見形瘦骨立、大肉盡脫、毛發枯槁,或出現手足震顫、肌肉動等液不養筋的癥狀。

津液代謝失常,是指津液的輸布和排泄過程出現障礙的病機。形成津液代謝失常的原因主要有臟腑功能失調、外邪侵入、七情內傷、飲食失宜等。津液代謝失常包括津液輸布障礙和津液排泄障礙。津液輸布障礙是指津液在體內某一部位發生滯留,生痰成飲。津液的排泄障礙是指津液排出功能減退,導致水液潴留而發為水腫。津液代謝失常可見口渴、咽干、尿少、浮腫、痰飲、便秘或便溏等。

4.氣血津液關系失常

氣血津液關系失常是指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發生紊亂而導致的一系列的病機。

(1)氣與血的關系失常 是指氣與血之間的關系發生紊亂而導致的病機。氣與血的關系失常主要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等。

(2)氣與津液的關系失常 是指氣與津液之間的關系發生紊亂而導致的病機。氣與津液的關系失常主要有津停氣阻、氣隨津脫等。

(3)血與津液的關系失常 是指血與津液之間的關系發生紊亂而導致的病機。血與津液的關系失常主要有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

(四)內生五邪

內生五邪是指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化風、化寒、化濕、化燥、化火的病機變化。此類疾病起源于機體內部的臟腑功能失調,臨床表現與風、寒、濕、燥、火外感病邪類似,因暑無內生,故內生五邪有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生五邪與外感邪氣相比,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內生外感不同。內生五邪是由于臟腑及氣血津液功能失常而產生,為內傷疾病;外感邪氣是由于自然界氣候變化侵害人體而發生的,為外感疾病。二是陰證陽證不同。內生五邪發生的病機和病證,多屬于里證、虛證,可歸納為陰證;外感邪氣發生的病機和病證,多屬于表證、實證,可歸納為陽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上饶市| 盖州市| 互助| 晋江市| 荔浦县| 潜江市| 社旗县| 浦江县| 佛冈县| 临泉县| 海原县| 西丰县| 印江| 临沧市| 浠水县| 武穴市| 蓝田县| 额尔古纳市| 临江市| 阿拉善左旗| 兴安县| 阳城县| 遂昌县| 临桂县| 永善县| 彭水| 东乌珠穆沁旗| 应城市| 武定县| 江孜县| 防城港市| 文登市| 辽阳市| 陕西省| 弋阳县| 青铜峡市| 华阴市| 揭东县| 沽源县|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