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盜汗
方一 益陰湯
出處:清代林珮琴《類證治裁》。
組成:熟地黃20g,白芍10g,山萸肉15g,山藥15g,丹皮10g,澤瀉10g,蓮子10g,麥冬10g,五味子10g,地骨皮10g,燈心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宜飯前服。
治法:益陰斂汗。
證象: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睡時汗液竊出,汗出如洗,晝輕夜重,醒后汗則收斂,自覺煩熱,乏力消瘦,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評介:本方為古代常用方。盜汗也稱寢汗,睡時汗液竊出,多因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所致,故用養心陰清虛熱的益陰湯較好。
方二 當歸六黃湯
出處:金代李東垣《蘭室秘藏》。
組成:當歸15g,黃芪30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黃連5g,黃芩10g,黃柏6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滋陰清熱,固表止汗。
證象:陰虛火擾所致盜汗,五心煩熱,面赤顴紅,口干,心煩唇燥,便秘尿赤,舌紅,脈細數。
評介:本方為古代名方,重點治療陰虛有火、內熱之盜汗,有如此證象患者,可以選用,效果較好。
方三 柏子仁湯
出處:清代林珮琴《類證治裁》。
組成:柏子仁20g,人參8g(另燉),白術12g,五味子10g,牡蠣20g,酸棗仁15g,半夏曲6g,麻黃根1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治法:補血養心,安神斂汗。
證象:心血不足,心悸少眠,睡則汗出,氣短神疲,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
評介:本方為古代名方,重點治療心氣不足,虛損氣短之盜汗、失眠等癥,遇到這類盜汗患者,可加減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