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浮腫

方一 越婢加術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10g,石膏15g,白術10g,生姜8g,炙甘草4g,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利水發(fā)汗,祛濕退腫。

證象:風水泛濫,腰部以上浮腫,面目浮腫為盛,或全身浮腫,肢節(jié)酸重,口渴,小便不利,微熱,咳喘,惡風寒,苔薄,脈浮滑數(shù)。

忌宜:陰虛體質(zhì)無浮腫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金匱要略》中經(jīng)典名方,治療具有上述證象患者有效,也可用于急性腎炎水腫患者。

方二 五苓散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茯苓15g,豬苓12g,澤瀉12g,白術12g,桂枝10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化氣利水,健脾祛濕。

證象:水濕內(nèi)停,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或頭痛,發(fā)熱,口渴,苔白膩,脈浮。

忌宜:津傷陰虧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慎用。

評介:本方為古代《傷寒論》中名方,為專治小便不利、煩渴或水飲內(nèi)停之劑,有無表證均可用之。

方三 五皮飲(又名五皮散)

出處:漢代華佗《中藏經(jīng)》。

組成:陳橘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各1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健脾化濕,理氣消腫。

證象:脾虛濕盛,頭面肢體水腫,腹部脹滿,上氣喘促,小便短少,苔白膩,脈沉緩。

忌宜:宜用于治療一般性的輕型水腫。

評介:本方是古代行氣利水治療浮腫的普通方劑,臨床常用。若浮腫較重,需通過溫陽化氣法,運化水濕,加強利水。也可用于一般妊娠水腫。

方四 濟生腎氣丸

出處:宋代嚴用和《濟生方》。

組成:山萸肉12g,山藥15g,熟地黃15g,丹皮10g,茯苓15g,澤瀉10g,制附子6g(先煎),桂枝6g,牛膝10g,車前子10g。

用法:有中成藥,藥店有售,按說明書服用;或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證象:腎陽不足,水邪泛濫,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遲。

忌宜:凡明顯有腎氣虛弱、腎陽不足而水腫嚴重者宜之。

評介:本方系腎氣丸加牛膝、車前子而成,是在溫補腎陽基礎上加強利小便作用。牛膝善行血分之水,車前子善行氣分之水,共同促使水腫之水從小便而出。可用于腎炎后期,腎陽虛而小便不利、腳腫者。

方五 實脾散

出處:宋代嚴用和《濟生方》。

組成:白術15g,茯苓15g,制附子6g(先煎),干姜6g,草果6g,大腹皮10g,厚樸8g,木香6g,木瓜10g,甘草5g,生姜5g,大棗3枚。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治法:溫陽實脾,化濕消腫。

證象:脾腎陽虛,全身浮腫,腰以下更甚,胸腹脹滿,身重納呆,手足不溫,苔厚膩,脈沉遲。

忌宜:陰虛體質(zhì)者慎用。

評介: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腫常用方,雖名“實脾”,實則實脾強腎兩治?,F(xiàn)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心功能不全性水腫,屬于脾腎兩虛者。

方六 真武湯(又名玄武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制附子8g(先煎),白術10g,茯苓15g,白芍10g,生姜6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治法:溫陽化氣,利水消腫。

證象: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濕在肌膚,肢體浮腫,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苔白滑,脈沉。

評介:本方是《傷寒論》中著名方劑,溫陽利水療效顯著。近代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心源性水腫、慢性腸炎,及耳源性眩暈等屬于脾腎陽虛者。

方七 防己黃芪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10g,黃芪12g,白術10g,甘草3g,大棗3枚,生姜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補氣健脾,利水消腫。

證象:風水表虛,汗出惡風,身重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忌宜:對實證水腫而兼有胃腸癥狀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金匱要略》中治療氣虛水腫的主要方劑,臨床常用。應用得當,效果顯著。

方八 防己茯苓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10g,茯苓18g,黃芪12g,桂枝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益氣通陽,化氣利水。

證象:四肢浮腫,按之沒指,腹部腫脹如鼓,小便不利,不渴,脈浮。

忌宜:對實證熱證水腫不宜。

評介:本方為古代經(jīng)典方劑,較防己黃芪湯多茯苓、桂枝,加強了通陽化飲功效,也是益氣通陽利水常用方。

方九 參苓白術散

出處:宋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山藥15g,白扁豆12g,蓮子肉10g,薏苡仁10g,砂仁8g,桔梗8g,炙甘草8g。(一方有陳皮、大棗)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補氣健脾,滲濕和胃,升清降濁。

證象:脾胃氣虛而夾濕,飲食不消,胸脘滿悶,形體虛弱,四肢無力,小兒營養(yǎng)不良,婦女脾虛濕盛,脈虛緩。

評介:本方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經(jīng)典方劑?,F(xiàn)代常用于慢性胃腸炎、慢性腎炎蛋白尿日久不退、慢性貧血、慢性腹瀉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屬于脾虛者。本方可一方多用,也用于消化系統(tǒng)病證如食欲減退、腹瀉等。

方十 調(diào)中健脾丸

出處:清代董西園《醫(yī)級》。

組成:黃芪15g,黨參12g,白術10g,蒼術10g,茯苓15g,陳皮8g,半夏8g,木香8g,草豆蔻6g,薏苡仁15g,香附10g,沉香5g,澤瀉10g,白芍10g,蘇子10g,萊菔子8g,黃連5g,干姜6g,瓜蔞10g,山楂10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治法:調(diào)中健脾,益氣化濕。

證象:脾虛水困,腹部腫滿,尿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膩,脈沉弱。

忌宜:宜用于氣虛脾虛,水腫脹滿患者。

評介:本方為《醫(yī)級》中常用方劑,以調(diào)中健脾,行氣消脹見長,對脾虛夾滯,胸膈滿脹,脅肋隱痛而水腫者宜之。

方十一 開瘀消脹湯

出處:《中國中醫(yī)藥報》社主編《中國當代名醫(yī)名方錄》呂承全方。

組成:郁金10g,三棱10g,莪術10g,丹參30g,大黃10g,肉蓯蓉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開郁行氣,活血化瘀,消腫除脹。

證象:特發(fā)性水腫,外形豐腴,肢體瘀胖,早晨面部腫脹,午后腰腿酸困腫甚,指壓略帶彈性,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澀。

忌宜: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宜食清淡。

評介:本方為河南中醫(yī)學院(現(xiàn)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主任醫(yī)師、教授呂承全經(jīng)驗方。主要用于治療瘀脹癥(類似于西醫(yī)學的特發(fā)性水腫),理法得當,效果顯著,值得選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塘县| 江川县| 洪湖市| 监利县| 巴青县| 泰安市| 六盘水市| 霍林郭勒市| 永福县| 化隆| 甘肃省| 通辽市| 呼伦贝尔市| 抚松县| 安图县| 泗洪县| 东阿县| 古田县| 泰宁县| 滕州市| 哈尔滨市| 辽阳市| 灵丘县| 喀什市| 西平县| 西充县| 吉安县| 固原市| 监利县| 探索| 旬邑县| 益阳市| 新源县| 瑞昌市| 肃宁县| 敖汉旗| 昌乐县| 年辖:市辖区| 南召县| 信宜市|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