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要方
- 余元泰編著
- 603字
- 2024-09-09 16:03:55
5.瘧疾
方一 達原飲
出處:明代吳有性《溫疫論》。
組成:檳榔6g,厚樸3g,草果2g,知母3g,白芍3g,黃芩3g,甘草2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證象: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憎寒壯熱,一日發熱數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苔白厚,脈弦數。
評介:本方為《溫疫論》里治療瘟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之要方。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邪氣上受,直趨中道,未全入里,處于半表半里是也。臨床遇見上述證象者,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方二 清脾飲
出處:宋代嚴用和《濟生方》。
組成:柴胡10g,黃芩10g,白術10g,茯苓15g,青皮6g,半夏6g,厚樸8g,草果6g,甘草5g,生姜5g。
用法:水煎服,宜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
治法:清脾化痰,和解理氣,截瘧。
證象:先覺寒冷,戰栗鼓頷,肢體酸楚,繼而高燒,頭痛如裂,口渴喜冷,寒熱發作有定時,每次癥狀相似,脈沉弦轉洪數。
忌宜:只熱無寒或僅寒不熱者忌用。
評介:本方與達原飲同為治療痰濕瘧疾的方劑。但本方著重和解、健脾,達原飲則著重散結、清熱。
方三 常山飲
出處:宋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酒炒常山10g,知母7g,煨草果4g,檳榔10g,烏梅肉6g,炙甘草4g,生姜3片,大棗1枚。
用法:水煎服,水酒各半煎,清晨空腹及瘧發前2小時服用。
治法:截瘧祛痰,清熱散結。
證象:瘧疾屢發不止,每日或數日一作,寒熱往來,胸悶脘痞,苔白膩,脈弦滑。
評介:本方為古代傳統治療瘧疾的方劑,遇到上述證象患者,可加減應用。